三明捧回“长安杯” 跨入全国最平安城市行列

22.07.2015  17:07
三明捧回“长安杯” 跨入全国最平安城市行列 - 福建之窗
来源: sm.fjsen.com

  三明是一座新兴城市,虽然历史不久,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绿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在这些令三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荣誉背后,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本质的城市特性——平安。2013年,当三明连续第三次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之时,已然跨入了全国最平安城市的行列。

  “长安杯”,取长治久安之意,是中央对一个城市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及发展软环境等综合水平的最高褒奖,只有连续3届(每4年1届)被评为“综治优秀城市”才有参评资格。12年的努力与磨砺,殊荣来之不易,特别是对三明这样一个新兴城市来说。

  “长安杯”怎样得来?“最根本的是改善民生、创新管理,社会和谐稳定。”三明市委书记邓本元如是说。但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是无数辛苦与汗水的付出。

   全民参与创平安

  在大田县奇韬镇西韬村,活跃着一支“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队”,这是该县首支村级社会管理服务队。从田间地头到交通要道,从村居民宅到企业矿区,到处都能够看到这支队伍的身影。他们进行防范宣传和治安巡逻,手持小喇叭,不断提醒大家车辆要入库、门窗要关好、做好防火防盗。奇韬镇党委书记肖长祥深有感触地说:“服务队成立后,我镇不仅治安得到了大大改善,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以前每逢圩日时,车辆经过集镇转盘都要耽搁10多分钟,原因就是集镇秩序混乱、商铺占道经营和车辆乱停放现象严重。自从服务队成立后,他们经常组织巡逻队员上街纠正占道经营和乱停放,问题得到了根治。服务队也经常配合民警“大走访”、“警民亲”活动的开展,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政策,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各种情报信息。

  虽然队员难免更替,但是从2009年成立至今,有一个原则没有变,那就是“自愿无偿、择优吸纳”。队长吴成贤告诉记者:“只有勤快能跑、踏实能干、聪明能学的人才能进入我们的队伍。我们为大家做一点事情,不计较个人的付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三明,“长治久安”并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要求,并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要求,而是全民发自内心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形成了三明平安创建工作“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西韬村“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队”服务的是村居,在医院、厂企、小区、小院、市场都有不同的平安创建模式。正是由于全民参与,三明正经历着从平安到长治久安的跨越发展。捧得“长安杯”,是三明全市上下一心、干群协力创造的喜人成果。

   管理创新保民生

  永安的朱女士在福州生完孩子后,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无法回老家为孩子落户。她通过三明公安“网上警局”办事大厅注册后进行出生申报,半个小时内即完成了网上申报,随后按照要求将材料通过快递公司寄送到永安市燕东派出所。第二天,朱女士就接到了“网上警局”发出的“审核通过”短信,极大地感受到“网上警局”的便捷。

  “警察蜀黍(叔叔),我的驾驶证和钱包不小心掉了,你们的‘网上警局’能补办么?”在江苏昆山工作的李女士在三明公安“网上警局”留言。在得到民警肯定的回答后,李女士信心满满地登录了“网上警局”,很快在“交警业务”栏目找到了办理流程,并按照指导办理了补办手续,向明溪县交警大队邮寄了所需材料。10天后,李女士便在昆山收到了明溪交警为其补办的驾驶证,让她不花时间、不用跑腿便补办了新证件。

  朱女士节约了大把的时间,李女士省下了跨省的奔波。这就是三明公安“网上警局”拥有28万注册用户、办理各种事项超过百万次的“秘密”。

  三明市公安局局长潘东升告诉记者:“这个‘网上警局’就是公安机关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上建立的为群众服务办事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网上警局’建成后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化解纠纷促和谐

  2011年,三明政法综治部门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综治“321”工程。“321”工程,是指3个机制、2个体系、1个平台,即深化完善基层综治信访维稳1+N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综治黑点“211”排查整治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122”服务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大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综治平安三明网”的开发和建设;深入推进警务、检务、审务公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2014年,三明市群众安全感达到了94.73%,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明末清初,高家祖先迁移到现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建丰村,接着在“严厝顶”买下“茶盘坑”整座山作为祖坟风水山。几经历史更迭,当年的“严厝顶”变成了今天的元山,池姓村民在此落户。几十年来,池家人形成在该地块不采薪柴、不砍树木的习惯,高池两家历史上互有姻亲往来、相安无事。1953年,元山村民池某世、池某椒想在高家墓地上建房,两家第一次产生纠纷。1986年正月初一祭祖日,高家300余人来到“茶盘坑”,高池两家因木房引发了一场非常激烈的宗族冲突,从此两大家族冲突不断。

  多年来,冲突的不断升级,成了当地所有人的一块心病。终于,在2008年1月23日,建设派出所联合镇司法办、综治办启动第一次“1+N”联调机制。在2010年10月初,经历过数次联调后,高池两大宗族终于握手言欢,历时58年的纷争终于画上了句号。从此,“1+N”的调解模式在三明不断发展。

  三明不断深化完善“1+N”多元化调解体系,落实“公调对接、民调进所”机制,进一步健全区、街(镇)和村(居)三级“大调解”网络,初步形成了“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促进和谐”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从而实现了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上访、群体性事件隐患明显减少,矛盾纠纷调处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邓本元表示:‘长安杯’奖杯不大,分量不小,是鼓励,更是鞭策。对于三明来说,一座‘长安杯’并不是平安建设的终点,而是长治久安的一个新起点。”

  (朱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