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三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历任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钩帮扶2个民族乡,从2003年起市委办市政府办开始下文确定市直单位挂钩帮扶民族村,至今已是第五轮。市直各挂钩帮扶单位都充分认识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挂钩帮扶工作摆上本部门、本单位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并指定具体负责科室和联络员。有民族村的10个县(市、区)中,永安市委办和市政府办专门下文,安排1名市级领导和3个部门挂钩帮扶少数民族村,有 8个县(区)建立了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机制,其中尤溪县、三元区还安排县领导或单位挂钩帮扶民族自然村。泰宁县仅有2个民族自然村也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钩帮扶。市、县两级挂钩帮扶民族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是帮扶责任进一步落实。历年来,市、县各挂钩帮扶领导、单位情系民族村,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把帮扶工作视为已任,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挂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积极深入到挂钩的民族村调研,听取汇报,研究具体帮扶措施,议定帮扶项目。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帮扶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通知》(明政办〔2012〕120号)和《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第五轮挂钩帮扶民族村的通知》(明委办发〔2014〕3号)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沟通协调,为挂钩的民族村发展献计出力。仅2015年一年,市、县两级为民族村办实事好事246件,投入、协调安全饮用水、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硬化、文化、教育、卫生、村部改造、民生工程、特色产业等各项发展资金3625.9万元,为民族村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帮扶成效进一步显现。全市各民族村在市、县两级领导、挂钩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各民族村“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43个民族村村财增收167.1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491元,有18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市和所在县(市)的平均水平,各民族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永安市洪田镇大科村的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被《福建日报》《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福建民族》等多家媒体报道,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柯山村、汀海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治平村、明溪县枫溪乡官坊村被列入“十三五”期间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柯山村、宁化县石壁镇溪背村、梅列区徐碧街道洋山村、三元区中村乡白水村、大田县前坪乡山川村、明溪县枫溪乡官坊村被列入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