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系列报道:手编草席:蓝田种玉千秋梦

02.03.2016  18:12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草席是国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历史上三明境域各县都有编织,由于受现代床上用品冲击,传统纯手工制作已经微乎其微。为了一探庐山真面目,近日,笔者慕名探访大田县席草主产地桃源镇蓝玉村。

   明代工艺品质好

  蓝玉村位于大田县西部,与镇政府所在地桃源土地相连,全村有人口2005人。村名取自“蓝田种玉”和“桃花园里可耕田”诗句,是福建省级生态村,大田县革命老区村。这里的席草品质好,民国版《大田县志》称其“草质坚缜”,与“产于聚贤里、桃源等乡甚佳。”三个村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在大田建县前同属漳平辖地,而桃源镇的位置恰巧就在永安、大田、漳平三县交界处。

  村民多姓肖。据村中《族谱》记载:肖氏先祖十七公获罪流放,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途经江西瑞金龙虎山,将席草及编织草席技术带来。这样算来,蓝玉种植席草和编织草席的历史接近600年,比《三明市志》所列的“清末至民国初,永安的贡川镇就以种植席草和编织草席闻名遐迩”长得多。村民在家中编织草席自产自销,产品卖到了附近的永安和漳平,不仅维持了家族生计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把手工技艺传播到这些地方。

  到了民国,县内湖美乡的元安村、均溪镇周田村、建设镇建设村,也开始大规模种植席草和编织草席,名气一度直逼蓝玉。

  已经退休在家多年的老教师肖建昌介绍,蓝玉草席有三好。一是“尿不湿”,小孩尿床不积水;二是席草有吸湿性和放湿性,当温度高时可由气孔吸附湿气,如遇天气干燥,海绵状的草芯自动释放储存的水分,起到空间湿度双循环作用,所以具有夏天凉爽、冬天不冰冷的舒适感,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三是这里的草席物美价廉,手工编织可睡到5年不坏。

  “云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南宋词人辛弃疾途经南剑州时写的。此即草席,说明在当年的南平地区已经流行。

   风雨飘摇一甲子

  今年81岁的肖文树老人是目前村里唯一还在编织草席的人,他17岁开始编草席,到今天已经坚持了60多年。从600年一直到60年前,编草席前大家都约定俗成,把席草先沾上水,然后让帮手再逐条拿起穿进织机。

  编织草席的工具很多,但主要用的是一台织机。机器架子由四根木头组成,固定成一个门洞状的长方形后,中间横着根粗竹筒。竹筒两面各锯45个对应的条状小槽,间距约2厘米。每隔一个槽位,竖向钻两眼圆形小孔。在靠近竹筒中心部位,左右安上突出的一柄把手。槽是压席草用的,圆孔插麻线“席干”,左右上下一经一纬。编织者提着它前后摆动,一侧的工人用细竹棍挑着席草快速穿入,编者发力往下打紧,老人叫它“打席”。

  木头支架可以活动,左右调整灵活。架的宽度决定了席的宽度,有1.2米、1.5米、1.8米多种,长度均为2米。

  肖文树说:“沾了水的席草柔韧不容易断,以前老伴在时,两人一起每天打席4条,一年下来不少于170条。”他说,用这种方法打的草席耐用。

  编织1.5米宽度以内的草席较轻松,老人坐在织架正中,双臂展开正好够得着,长席草来回穿梭可对折。难度特别大的是编两米宽度,老肖和帮手都得绕着架子几边走,既费时耗工,又辛苦。除了订制,一般都不做了。但现代人图省力,把用在长度一头纬线上的麻线“席干”,改用现成的绒线。

  “订做的草席打得实,席草洁净没斑点,色泽也漂亮,这样的席一张收费200元,比平时卖的多几倍,基本是当地青年结婚时才做。”肖文树的儿子肖明添在一边补充。“以前,村里人的收入都靠打草席,家里没钱了就去编席卖。”当时县里学校的寄宿生、矿务局等企业的职工,睡觉都用蓝玉席。

  蓝玉村编织草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965年到1975年,村民每家每户都在忙碌,最多的一年可做300条。那时的村路边,到处晾晒着草席和席草,地上白花花,田里绿油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香。

   红土地上席草长

  蓝玉多溪,村内交通还保留着多座明代的廊桥,古有“十里五花桥”之称。“这样的环境适合种植席草!”陪同采访的村主任肖树萌如是说。

  肖树萌是“红后代”,他的祖父肖运时在1945年11月牺牲,生前为中共闽西北特委游击队小队长;外祖父肖冠槐是闽西北特委委员、统战部长,兼任大(田)、永(安)、宁(洋)边委书记和特委游击队长。他们同为革命烈士,又是本乡本土的好兄弟,之前在当地学校做教员,也帮家人编过草席。因此,村里人至今还把革命斗争比作种席草,说席草生生不息是革命者的象征,割了一茬还会继续生长。

  现在的肖树萌不种席草,但他对草田的管理记忆深刻。席草多年生,草茎三菱,粗细约筷子大,管起来跟茭白一样;席草喜热,只下火烧土拌草木灰等农家肥,这样才长得粗壮;席草立夏分苗插播,中秋采割……等等。

  割草前,大家先把田里的水放干,届时选长度一致的放倒捆扎。割下来后的草要及时劈开,晒至半干再摔打,使其靠根部的硬壳及时脱落。一般的席草只割一季,如果还采,草短不说,叶片细小,只配编窄席用。

  1970年至1990年的20个年头里,蓝玉草席销量年均6万条。其后规格品种增加,质量档次提高,但多数为自用。自从县里成立了供销社,宁波席和南安金淘席大量引进,本地产量日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喜欢睡草席了,普通席一条卖不到20元。如今,织机被摆在村部的大厅里做展品,蓝玉人都改种果蔬和发展乡村旅游业去了。

  振兴传统绘蓝图

  但不管怎么说,蓝玉的草席或者三明各地的草席,都不应该这么快就削弱下去,比较其他地方的名席,我们的编织方法和理念必须改进。

  村民们注意到,宁波席以质地精密、挺括硬实、柔软光滑、收藏简便的四大特点畅销全国。比蓝玉生产历史还要悠久的肇庆,其席编始于宋,盛于明,始终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副业。席草晒干后,经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编出各种各样的纹理提花,不仅绣花工艺席漂亮,而且还可折叠旅行休闲用,携带方便。

  现在的许多草席按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颜色鲜艳,款式繁多,花鸟、蝴蝶、连环扣,图案如意吉祥,一幅幅如画屏。传统的实用品,变为精美的工艺品。

  蓝田种玉,梦想千年。肖树萌开始考虑,“如果能把草席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是不是也可以传承和振兴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