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或将全国推广?

18.12.2015  16:36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是西方的一句谚语,这句话用在福建“三明医改”再恰当不过了。

  “公立医院回归到公益性质、医生回归到看病的角色、药品回归到治病”是“三明医改”的目标。现在,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四部委组织的“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正在福建三明举行,参加的人员是卫生行政人员和公立医院院长,每期3天,共举办7期,预计培训1700多人,规模之大,史上少有。

  正当“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在三明举办得如火如荼时,12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用了1/6的时长,对“三明医改”进行了详细解读。是巧合,更是信号,难道,“三明医改模式”全国推开进入倒计时?

   “三明医改”三年成绩显著

  三明是福建的地级市,著名的“沙县小吃”就在这里。三年前,三明市开始试水医改。如今,成绩让人羡慕: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1年的46.77%下降到2014年的27.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16个百分点;医务性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39.92%上升到2014年的63.06%,人均医药费支出(按全市273万人口计算)从2011年的289.51元下降到2014年的204.50元。三明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药费仅为1140元,远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853元)。

  三明医改是一场逼出来的改革。改革前,该市公立医院逐利劲头很猛,医药总费用年均增长20%左右,远远高出GDP的增速。群众看病越来越贵,医保基金入不敷出。2011年,三明市城镇职工医保实际超支2亿多元,占当年市级财政收入的14.42%,财政无力兜底,基金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48.64万元。

   “三明医改”模式

   ★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

  三明医改先从最棘手的药价开刀,让药价降下来是改革的目的。三明市规定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即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加价行为。像医院常用药奥美拉唑钠,就由改革前的256元下降到6.9元,下降幅度高达37倍。

  医改三年以来,三明市经过测算累计节约药费17.95亿元,这些正是不应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多余药品,正是被浪费掉的宝贵的医保基金,也正是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地带。

   ★三保合一

  “三保合一”是三明市的又一医改举措。深化改革前,三明市经过调研分析,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和卫生计生部门分别经办,造成重复参保、互相攀比、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这也是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重要原因。三明市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成立市政府直属的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市财政局代管,统管“三保”业务。医保中心开始负责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和费用结算,医院只管“点菜”,不管“买单”,从而把医疗机构与药品、耗材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往来彻底切断。

   ★从“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

  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三明市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奠定了基础。以三明市尤溪县为例,该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年平均收入7.37万元,较2011年增长66.37%;医生平均收入11.52万元,最高年薪21.24万元。

  三明医改,真正实现了药品费用大幅度下降、医务人员收入显著上升,医保基金从亏损转为盈余,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和政府多方共赢。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说:“医疗、医药、药品,一定要联动,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一个制度是一系列政策的组合,我们其他地方的改革为什么动静都不大?比如取消药品加成或者医德医风,或者分级诊疗,就是因为它只有一个动作,没能变系统建制度,也就是医改最核心的——破旧的制度,建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