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旋共舞”开启不寻常台风季?

10.07.2015  21:22

  借着墨蓝的夜空底色,梵高点亮了一串漩涡般的光晕,由此成就了举世名作“星月夜”;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大自然也以三个台风气旋云系为“”,在西北太平洋上空再现了“星月夜”——今年上海的台风季,就是以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为背景开启的。

  本周末,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可能在浙闽一带登陆,并在北上途中为上海带来大风大雨。“灿鸿”就是目前三个一字排开的台风中最早形成、位置居中的一个。目前,它距离我国东南沿海还有1400公里。它的左边是今年第10号台风“莲花”,右边是第11号台风“浪卡”。

  台风年年有,然而今年似乎有那么一些特别:除了用“三旋共舞”开场,“灿鸿”也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在7月份登陆我国最北的强台风(包括超强台风);事实上,今年在太平洋上已生成了11个台风,相当于常年均值的两倍。这些现象,是否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台风大年?

   三旋共舞”提高预报难度

  前天下午四点,在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预报大厅里,数十位预报人员围坐在一张电影大银幕般的视频会议系统前,参加全国天气会商,主题是讨论三个并存的台风会如何移动、怎样演化。本周一,气象部门对“莲花”轨迹的判断,还是它将在进入南海后向右转,并在我国台湾登陆。但历时约45分钟的会商之后,专家们普遍认为,它最有可能在南海上左转,于粤闽沿海登陆并一路西行。这次“右改左”,基本上消除了“莲花”影响上海的可能性,今年台风季的开场,也由此交给了“灿鸿”。

  预测台风移动路径,是气象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气候研究室主任徐明告诉记者,台风的移动通常受一些较稳定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如“副热带高压”。“副高”如山,台风如车,一般循“副高”边缘前进。

  然而如果两个台风接近到一定程度,彼此间就会影响(某种意义上就像后车会受前车影响),有时会“追尾”(大吞小),有时会远离,有时会像两只咬合的齿轮一样旋转。总之,多台风会让预测难度显著提高。

   最持久、最靠北、最强劲

  西北太平洋上是全球最适宜台风生成的海域,每年平均会生成20多个台风。因为基数大,出现“三胞胎”并不算太罕见。徐明说,1949年以来,三个或者更多台风并存的现象,已出现了近100次,本世纪以来也有9次。但大多数的三台风并存时间很短,一般就几个小时,而且一般不早于8月份出现。然而这次,在7月初,“灿鸿”“莲花”“浪卡”就已出现,并共存了100多个小时,堪称史所罕见。放眼未来,这“哥仨”的太平洋之旅显然还要再继续几天,随着“灿鸿”与“莲花”逐渐靠近,天气预测的复杂度也在迅速提高。

  目前来看,与“莲花”相比,今年首个影响上海的台风“灿鸿”,其轨迹可能会简单一些——它可能在本周末袭击我国东南沿海,并在浙闽一带登陆。

  比起路径,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强度。徐明说,台风的平均寿命为五天左右,“灿鸿”却在登陆前有十天时间发育,这使得它能充分蓄积能量,预计最强将达到超强台风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16级,相当于在时速200公里的汽车上打开车窗。虽然在登陆前,“灿鸿”可能降格为强台风(中心风力14级到16级),但它仍会是有记录以来7月登陆我国最靠北的一个台风——此前的任何一个7月,所有超过13级的台风都只在广东、海南或台湾登陆过。

   科学仍有很多的未知

  实际上,今年的台风的确有些活跃。不仅在7月就罕见地出现“三台风”,而且数据显示今年到现在一共已诞生了11个台风,比常年的5.4个多了1倍多。徐明说,上世纪60年代,一年里时常出现35个以上的台风;而在近十年,很少破30,有好几年甚至连20个都不到。

  那么,今年这个台风相当活跃的6月、7月,是不是预示着台风总量会创出近年新高?徐明思索着说:“目前还很难讲。

  实际上,直到现在,科学家们对台风的形成依然拿不出确切的解答,有关台风的“身世”,只掌握一些“粗线条的信息”——它需要温暖的海水、稳定高低层气流,再加上一个初始扰动。随着大量水汽在液化为雨滴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台风也就演变为一个类似蒸汽机的装置,将数百亿吨降水中蕴藏的热能——相当于全世界发电量总和,源源不断地变为气流旋转的机械能……

  然而,更细节的成因依然是未知。徐明说:“否则,我们就能预测每一个台风的诞生。”今年,全球气候的大背景是厄尔尼诺--也就是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徐明说,东边的暖水,似乎真的促成了台风发源地的东移——今年所有的11个台风里,有7个诞生于东经150度以东,显著高于常年。然而,从历史数据上看,厄尔尼诺未必与台风活跃相关。

  在不确定之外,徐明也给出了一个相对确定的判断。随着“灿鸿”横扫东南沿海,盘桓近一个月的梅雨季有望就此结束:“‘灿鸿’很可能就是民间通常说的‘出梅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