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厝:“歪门斜道”中的治家讲究

10.12.2017  16:03
  • 汝训厝的大门的朝向是歪的,对应的第二道门的门坪、门框、门柱等也都是“”的。

      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 赵莹 翁宇民/文 陈暖/摄

      家训文化不仅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凝结着先人们智慧与精神的宝贵遗产,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永泰现存的152座庄寨,都曾经历了数百年的文明史以及社会变迁,从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家训文化。

      读懂一段家训,不仅可以读懂一座庄寨,也可以读懂从庄寨里走出的永泰人。

      今年9月起,福州晚报联合永泰县委宣传部、永泰县村保办、永泰县委文明办、永泰县广电局、永泰县文联、永泰县社科联、永泰县妇联,推出“美‘寨’永泰·庄寨家风家训展示活动”,为读者呈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庄寨文化之美。这一站我们将走入永泰盖洋乡盖洋村,见识清朝道光年间建起的三对厝在不同寻常处的治家讲究。

      “三对厝”并不是单一的一座古厝,它是盖洋村三座由三兄弟建起的宅第的统称。道光年间,盖洋有三位郑氏兄弟,他们先后各自建起了三座宅第,并分别命名为“庆园厝”“祥园厝”和“隆园厝”。不过,时光流逝,后世的人们还是习惯以三兄弟各自的名字来称呼它们——汝训厝、汝器厝与汝祥厝。

  • 汝训厝的防溅墙上的灰塑彩雕。

      百年大宅的非常设计

      在海拔800多米的盖洋村,这三座大厝依山傍水,次第排开。每座厝面积均为3000多平方米,皆有百余间房屋,青瓦飞檐,蔚为壮观。尽管时历200多年,屋舍已多破败。但从远处仍可一眼辨识这一建筑群落,可想当年三座宅第相继建成时的气派与辉煌。

      老二的“汝器厝”呈蟹形,据说,因蟹忌石灰,因此建厝时不用掺有石灰的三合土。而老三的“汝祥厝”呈牛形,外坪的矮墙似牛的额头,矮墙两边延伸部分呈弧形暗喻牛角。

      而老大的“汝训厝”更为特别。作为一座规模宏大、建造精细的宅邸,汝训厝却有着令外人费解的“不走寻常路”的设计。它不仅大门的朝向是歪的,对应的第二道门的门坪、门框、门柱等也都是“”的,入门之后的道路也是一条斜径。这一奇特的建造样式,被戏称为“歪门斜道”。因为极其少见,现在常引得前来参观的人啧啧称奇,难解其中奥妙。

      其实,三座厝并非同时起建,而是老三汝祥厝先起,而后老大建汝训厝,最后老二建汝器厝。起建有了时间差,这也才有了三对厝中汝训厝“歪门斜道”一处奇特建筑景观的由来。曾有人对汝训厝“歪门斜道”的设计起因,作过诸多关于“风水”的解读。但更重要的原因,郑家后人认为这是出于兄弟间的友爱谦让。汝训厝的故事中,兄弟情是关键的一章。

  • 摘自《诗经》字句的题刻。

      “歪门斜道”中的亲睦家风

      郑家后人,70多岁的郑尔端告诉记者,其实,汝训厝原本是有个正面朝向的大门的。为何改动成今日的样子,还得从三兄弟建屋说起。三兄弟中,老三郑汝祥最先建起了隆园厝,接着在相距不远处,老大郑汝训建起了庆园厝。眼见兄弟的新屋都落成,老二汝器也计划建厝,他不想远离兄弟,却找不到够大的地皮起建自己的房屋,一度谋划到离长兄较远的对面寻地建屋。

      兄弟们也不希望三家之间相隔太远,老大郑汝训思忖后,建议二弟在自家门前的一块地皮上建厝。他与二弟说:“不要把房建到对面,对面太远我和你商量事情不便。”随后让出了自己门前的地块,请二弟起屋。

      这块地皮离汝训厝有多近?近到只有一杯茶的距离。老大在家中沏上茶,老二从他家中走过来,二人碰面商谈时茶水仍是烫的,完全实现了郑汝训与兄弟邻近居住的设想。

      但也因为两厝之间距离极近,门前屋后几乎没有转圜余地,汝训厝也因此要改换大门朝向,成了今天的样子。世人多揣度“歪门”与“斜道”的“风水用意”,其实这当中真正蕴含的是兄弟亲睦的家风。

  • 三对厝的青瓦飞檐蔚为壮观。

      乡间士绅的品格追求

      而三对厝之所以一直吸引着后世人们的游览和品读,固然因其建筑的精巧与奇特,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三对厝浓浓的“书卷气”。

      其实三对厝的起建者,均没有在科举中得过什么显赫的功名,但他们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在他们的家中,镌刻着许多来自《诗经》的句子。楹联、屏风、门楣,处处可见他们对于中国千年诗礼文化的崇敬。汝训厝专门辟有一间独立而安静的书院,书院门前一副对联写着:半亩波光清几榻,一帘云影护琴书。

      汝祥厝正厅屏门两侧立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书写的是“广文馆居贤职称成均博士,皇祐朝选奉名传忠孝状元。”上联说的是唐代通儒郑虔,下联说的是宋代状元郑獬,均为郑姓中学问与人品都十分出众的大人物。据说这一对联还是由林则徐亲撰,清朝福建首位状元、曾任云南巡抚和正谊书院山长的林鸿年亲笔手书。

      在三对厝已被解读的木刻、彩绘中,除了意寓吉祥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外,还汇集了众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和掌故,如“渭水访贤”“郑樵献册”“杨震却金”“苏武牧羊”“林逋放鹤”等。这些木刻与彩绘显示了屋主对传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价值观的重视与追求。而“介尔景福”、“茀禄尔康”“锡以繁祉”这些摘自《诗经》的字句,既表达了他们对于幸福人生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期盼。

      值得一提的是,在汝训厝的防溅墙上还有一组灰塑彩雕,主题十分特别。它描绘的是一组船只与人马在水上进行商贸的场面,其中还有带着假发与包裹头巾的人物,造型衣着似是来自域外。有研究人士认为,这描绘的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场景。其实不论这组“海丝遗迹”是否确凿,它们都可说明房屋建造者交游与见识的广阔,他们并非隐居山间,闭塞见闻。在清朝道光年间,盖洋的郑氏三兄弟既恪守传统文化,也积极接触外来事物。三个家庭后世都子孙繁茂,走出了不少有见识和有才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