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球"怎么了?亚运会36年来首次零金牌
史家民摄 制图:蔡华伟
分别闯入决赛的女篮和女排,最终没有挽回中国“三大球”的颓势。10月2日,仁川亚运会女篮决赛,中国女篮以64∶70负于韩国女篮。中国女排随后也以0∶3负于东道主。而中国男排在此前进行的男排半决赛中,以0∶3不敌伊朗队无缘决赛。至此,中国“三大球”的亚运成绩单,最终定格在“一金未得”的历史新低。“三大球”亚运无冠,是中国军团36年来首次遭遇。“三大球”为何一金未得?本报前方记者就此展开讨论。
病症
男篮男足持续滑坡,女排女篮年轻有望
范佳元:中国“三大球”最令人揪心的是男篮和男足。从亚锦赛到亚运会,中国男篮两次以“亚洲第五”收场,这是没能及时进行新老交替所付出的成本。如今这支男篮平均年龄不足22岁,进攻端缺乏组织和核心,防守端不适应亚洲其他球队的速度。复赛阶段负于日本队,更显现出心态起伏不定的顽疾。以“93年龄段”球员为主组建的国奥男足延续滑坡态势,被搭配超龄球员的朝鲜队、泰国队冲得七零八落。年龄小不足以成为借口,中国队无论从身体条件还是技战术层面看均毫无优势。至于中国男排,比之前略有起色,但面对亚洲冠军伊朗队,个人能力和整体实力全面落入下风。
郑轶:相比之下,“三大球”女队境况稍好。由于和世锦赛时间“撞车”,中国女排和女篮均派出二队参加亚运会,面对以一队出战的韩国队、泰国队等对手,获得银牌已算不错。不过女排决赛的脆败,也将队员个人技术漏洞多、二传组织薄弱、一传稳定性差等弱点暴露无遗。中国女篮与韩国一队实力基本相当,平均年龄远小于对手,决赛第四节突然崩溃,其中固然有东道主的主场优势,但大赛抗压能力不足体现出心态和经验的差距。止步八强的中国女足整体呈现“止跌回升”态势,逼平日本队一役展现技战术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病因
职业联赛不够职业,后备人才培养不力
范佳元:男足和男篮开展职业联赛多年,职业联赛繁荣和国家队成绩如何兼顾目前成为一个课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国家队的组成有赖于中超和CBA(中职篮)的人才输送,但从亚运表现来看,二者间的互动并不顺畅。由于某些俱乐部的干扰,中国国奥队并不是该年龄段最好的球员组成,整个队伍给人一种临时拼凑的感觉。而参加亚运的男篮队员在俱乐部长期“坐板凳”,突然需要他们在国际大赛上“挑大梁”,实在勉为其难。
郑轶:目前,“三大球”除男篮和男足外,其他项目还在传统体工队、寻求赞助和走向市场之间徘徊。一项运动要想长期维持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塔基的厚度。女排和女足都曾是辉煌之师,但现有基层青少年培养体系不足以供给养料。一方面,运动员出路不佳,导致项目吸引力下降,练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现有培养模式和项目发展环境,令地方后备梯队建设难有起色,从而导致“国家队选材难”的恶性循环。
药方
转换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门办体育”
范佳元:已经具备联赛基础和市场规模的男足、男篮,应该将发展职业联盟提上日程。职业化前景暂时不明朗的项目,如排球,应该努力使体育资源“活”起来,激发更大的社会参与热情。
郑轶:“三大球”的衰落其实与奥运金牌战略同步,狠抓成本低、见效快的金牌项目导致“三大球”一度缺少应有投入。尽管北京奥运会后,体育主管部门对此作出调整,比如全运会出台“一金算三金”等激励机制,但仅靠全运杠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根。“三大球”改革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体现“开门办体育”的态度。如何进行项目结构性调整、如何扭转市场与行政的博弈、如何按项目发展规律办事等,决定着“三大球”的未来命运。
王继晟:推动“三大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发展没有捷径,每任足协主席都曾到日本取经,相信都会得到同样的体会:完备的学校足球覆盖及其联赛体系。棒球项目在亚运赛场场场爆满,那是因为仅在仁川市就有15支棒球队。美国NBA被誉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职业联赛,因为美国大学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输出本土人才。如此之多的成功经验都说明,中国“三大球”的发展未来在于学校体育,而现在体育和教育之间还差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