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新三十年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11.06.2014  00:01

意识形态能力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备的核心能力

——专访《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作者朱继东博士

事先没有进行预热宣传,上市两个月来也没进行市场推广,但人民出版社 4月中旬正式出版的一本理论专著《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却销量不断攀升,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已经第二次印刷,印量达到 17000册。作为一本 48万字的理论著作,研究的又是不少人觉得深奥玄妙的意识形态问题,《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为何能够热销,“意识形态能力”为何成为政治类书籍新亮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作者、“意识形态能力”概念的提出者、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优秀党建专家朱继东博士,深入了解到了作为当代青年学者的优秀代表,担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众多学术职务的朱继东是如何潜心理论研究并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也让更多人明白,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注重实践、直面问题,并以自己的理论研究破解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专家,才能更好地彰显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推动作用。

朱继东博士

责任感、使命感让我选择了意识形态能力这个新的研究领域

记者: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在文明社会中的任何国家,它都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实实在在存在着。请问您怎么看待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

朱继东:在当代中国,从实质上看,意识形态问题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是执政党的精神状态、思想路线,是其能不能得到国内民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问题。但是,由于某些人或势力多年的妖魔化,即使是在像新中国这样处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被搞得混乱不堪、误解重重的话域。例如 ,一本所谓的“权威”政治学工具书竟然指出,意识形态的“要害是为现状辩护,因此它是‘虚假意识’”。也正是基于所谓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这种前提,“非意识形态化的歪风借以狂吹。不仅有“意识形态虚假论”,还有什么“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多元化”以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等论调、思潮,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在思想界、学术界都不乏制造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和学术对立的人物,即便不能根本摧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让它“悬空化”,使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立足。与此相呼应,一大批西方意识形态的观念,从“宪政民主”、“公民社会”到自由、人权,借助“普世价值”的外衣登堂入室,抢占思想阵地。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