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起自武夷
□熊慎端
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区归化城内,老人们之间流传着一种神秘的语言,不是蒙语,不是俄语,也不是汉语,那是几乎已被时代湮没的、曾流行于中俄商人之间的“买卖语”。
山西晋中地区的某个偏僻农村,一个耄耋老人在逝世前挖出院子角落里的陶罐,陶罐里是一堆早已失去价值的旧卢布。这些废弃的纸钞曾在一条商路上流通,而今,它所能传达的,只是一种时代的记忆和老人生命历程的佐证。
13日,武夷山下梅村,当溪水边,“美人靠”上,邹氏第29世孙邹全荣和族邻们聊着祖上与晋商之间的传奇故事。村里富商名贤留下的居所、家祠、别墅、园林犹在,谈笑声仍在,只是不见了昔日商贾云集、商业繁荣的景象……
在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的笔下,这些场景规律地出现在中国某些地域上,在他耗时六年的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一书中,类似的描写繁多而生动。
但不论是归化城内说着“买卖语”的老人们,还是晋中那位逝去的老人,再或是下梅村的邹氏子孙,他们的祖先都曾因一条商路而产生交集,这是一条延续三个世纪的茶道,它南起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通往中亚和欧洲各国,全长1.3万公里。这是一条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的国际大通道。这条通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人文融合。
今天,这条商道正在脱去历史的沧桑,开始承载更富时代性的意义。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作了《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他特别提到,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作为这条“世纪动脉”起点的武夷山市,正以前所未有的主动态度,延续着这一世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