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捐100万参与招生腐败的复杂况味

10.06.2014  13:18

  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教育公平。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但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校董”是“点招”的另一受益者。一企业主称,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100万,作为“回报”,每年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一个“点招”指标。(6月9日《新京报》)

  校董会制度作为一种舶来品,其本身的不成熟自然难辞其咎。许多高校设置校董会,要么只为赶潮流,要么是为了募得更多的社会性资金,当校董会成为摆设甚至是获利途径,那么因此出现校董会运行的走样,乃至直接参与到招生腐败中来,并不莫名惊诧。但在我看来,更大的因素依旧在于,高校招生的透明和公开程度远远不够,且高校自身掌握了过多的招生录取权力,当过大的权力再遇到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出现招生腐败现象几乎无可避免。

  这背后的逻辑是,在现行的高考招录程序下,尽管高校招生依旧要经过地方教育考试部门的环节,但录取人数、比例的确定,直至最终的录取结果公平,基本还是由高校一家来完成。这也就意味着一些招生政策,可以由高校领导来轻易作出,且几乎不受监督。另一方面,当下的不少高校都面临着办学经费渠道来源单一、金额不够的问题,且不得不受到种种行政权力的介入,上级领导以及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各界人士都可以对其施加招生压力。特殊招生的不公开,行政权力的介入,监管机制的缺失,种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催生出的,自然就是牺牲了公平但高校无限得利的“点招”方式。

  关于高校招生腐败,以及在报道中并未消失的“点招”方式,我总是想起每年高考前那句脍炙人口的标语:“没有高考,你如何拼得过富二代?”无论如何,高校的招生腐败都是最大社会腐败的一种。而要医治和纠偏于此,杜绝校董都可“点招”的荒唐情形出现,诸如校董会的制度建设必须加快,与此同时,不可或缺的仍是让高校招生变得更透明,让其处于谁都可以监督的“玻璃房子”。这样的常识虽然说来不免令人乏力,但它今天仍需再说一次。

【责任编辑:蔡晨烨】【值班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