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党员干部闻“风”而动 抗台救灾人人都立“军令状”

10.08.2015  18:00

福建莆田抗台救灾见闻   

  彤云密布,阴雨时疏时紧,狂风撞击着高楼和行道树,发出呜咽之声。市区随处可见大树被拦腰折断,一些道路两边的广告牌被吹得稀烂……今年第十三号台风“苏迪罗”登陆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沿海,裹挟风雨带来一片狼藉。 

  9日,记者在莆田市看到,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展开灾后自救。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苏迪罗”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据莆田市防汛办主任陈东风介绍,“苏迪罗”威力猛、雨量大,据当地气象部门测定,在台风登陆前的8日下午,涵江区测得最大风力有16级(53米/秒)。 

  强台风带来了严重灾害。据莆田市防汛部门统计,截至9日8时初步统计,总计5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5万多人,房屋损坏2200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万多亩,渔排、池塘养殖面积1200公顷,16个乡镇停电,影响群众87万人。 

  “此次大台风全市没有一个人死亡,全市6万多名党员干部闻‘风’而动,奋战在抗台救灾第一线,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立下‘军令状’。”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从莆田市防汛办走出来,红肿着眼睛说,“作为抗台主战场,莆田市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围绕‘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力争为群众筑起一道道坚固的‘挡风墙’。” 

  据周联清介绍,在台风登陆前,莆田转移工作涉及各家各户,不留任何死角。为此,当地各级领导干部按应急预案和挂钩责任制,分头到各个县、乡、村驻扎下来,各级干部及时进村入户,包户、包人、包库、包堤、包闸。“全市465个地质灾害点,只要有一丝的风险,也要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去。”     

  据统计,截至9日8时,全市已转移人口近7万人,地质灾害点、渔船和渔排上的群众全部转移到位。 

  台风过后,救灾成为重点。“我们当下把抗台救灾当做最紧迫的大事来抓。”莆田市市长翁玉耀说,“全市机关干部取消双休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迅速到岗,坚决做到险情不除,人员不退。按照轻重缓急,今天晚上要先确保山区实现通水、通电和通信。” 

  记者观察到,莆田当地党员群众已展开多种方式恢复生产生活。中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秀屿区东庄镇石码村,看到有人在田里抢收西瓜,积水没过膝盖。交谈后才知道,他们是为在此承包农田的福建天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做义工。 

  9日下午,在莆田市最大的岛屿南日岛,记者看到,经过电力部门数小时的奋斗,大面积停电的岛屿已经通电。南日镇镇长周俊杰说:“岛上常住人口5万多人,通电后,争取在今天夜间通水。” 

  台风虽已移至江西境内,但风雨情况仍牵动人心。“今天下半夜主要是防范突发险情。下一步将重点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城乡积涝、山洪地质灾害。”周联清说。(新华社福州 记者董建国)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
福建沙县: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为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出版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习近平同志2022年文明
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至上。文明
“三位一体”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答卷”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文明
让敬老爱老成为社会新风尚
  自古以来,敬老爱老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
让文明之城充满诚信的阳光
  近日,《三明日报》“大爱三明·文明同行”专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