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00万元重奖低甲烷高淀粉水稻科研团队

13.08.2015  13:47
  12日,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在福州联合举行福建省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育种研究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暨座谈会,奖励在国际权威综合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发表该成果的省农科院生物所王锋研发团队20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还将通过科技重大项目等奖励扶持途径,对该团队研制量产新品种给予持续稳定支持。

  省农科院生物所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联合研究出在不减少甚至增加水稻淀粉产量的基础上,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为破解粮食安全和遏制全球变暖两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充分肯定:《自然》周刊发表评论称这项研究是“开创性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评论表示“这是非凡的成果”。专家指出,甲烷导致的温室效应是第一大气体二氧化碳的25倍,7%~17%的甲烷由稻田释放。

  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王锋研究员与瑞典农业科学院孙传信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10年合作,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从水稻育种入手,有效调节水稻光合作用的产物分配,将其更多地运输到水稻的地上部分,从而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甲烷排放。

  据王锋介绍,这种新型水稻秋季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50%、夏季减少90%,淀粉含量干重由76%提高到87%,米粒干重增产趋势明显,提高产量4%。

  这一成果确立了我省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据介绍,研发这项重大成果的12位署名作者,中国福建占7位。福建省农科院是这项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单位之一。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自然》主刊发表中国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尚属首次,是我省省属科研机构在《自然》主刊发表的第一项研究成果。

  据测算,若该成果应用研究选育出可推广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种,按照减排50%推算,预计每年将分别使全球、中国、福建的稻田,减排甲烷5000多万吨、1000多万吨和30多万吨。(李珂)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