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地方债置换 分析称一年可减500亿利息负担

23.03.2015  12:20

  一场“中国版QE”的乌龙,显示出市场对中国地方债改革方向还缺乏理解。

  从2月6日至今的一个多月里,财政部陆续推出的地方债改革措施,让“开正门、堵后门”的中国地方债改革路径越来越清晰。

  当然,1万亿地方债置换计划,并没有打消所有人的顾虑。因为债务仍在,1万亿置换只是延后了还款日期和成本。

  如果最终财政还不起怎么办?财政不给力,央行来印钱。这正是西方国家QE盛行的逻辑:一旦央行埋单,“中国版QE”乌龙就会成为现实。

  民生证券总裁助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地方债置换过程中,如果央行最终介入,那就意味着债务的货币化,“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个陷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中国版QE乌龙

  地方债置换和量化宽松有着严格的区别,判断这次债务置换是不是QE的标准,主要看央行是否参与其中

  此次持续半月关于地方债的热议,源于一场“中国版QE”的乌龙。

  3月6日,有消息传出,财政部已经批复了3万亿的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其中1万亿额度已经批复到地方。当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两会上透露地方债置换的思路:“对一些历史债务予以承认,通过发债替换原来的平台债务,这样可以使债息降下来。

  既是地方债的敏感话题,又是中国首次尝试,万亿资产的流动,撩动市场敏感神经,业界开始猜测其可能的置换路径。一时间,“中国版QE”即量化宽松已箭在弦上,规模可能会达到10万亿,类似这样的猜想弥漫在媒体显赫位置。

  一开始,有人认为央行会直接认购,但这显然违反中国法律,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后来,业界猜测最有可能的路径是,地方政府面向政策性银行等特定投资者发行特别地方债,然后央行通过再贷款来认购。此举能够规避法律的规定,但它在本质上依然和央行直接购买债券一样,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类似于美联储的QE。

  但管清友表示,就目前来看,这种置换还不涉及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因而不存在货币发行的问题。

  其实,地方债置换和量化宽松有着严格的区别,判断这次债务置换是不是QE的标准,主要看央行是否参与其中。债务置换和量化宽松是两回事,这次债务置换由财政部负责,而不是央行。

  “地方债置换和量化宽松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表示,QE是一种货币政策,而地方债置换是一种财政行为,是一个将短期高利率债券转化为长期低利率债券的过程,“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债务调整,跟量化宽松没有任何关系”。

  3月11日,朱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闻的10万亿中国版QE和3万亿元债务置换都是不实之词、空穴来风,国务院明确批准的地方债务置换规模是1万亿元,财政部马上会有具体的安排。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乌龙”总算谢幕。

  债务置换省了多少

  置换之后,全国地方政府一年总共可减少400亿至500亿元的利息负担

  地方政府借钱,利息也不低,甚至超过20%。

  根据财政部资料,2012年地方政府借助企业信用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等融资年化利率达8%,通过“影子银行”等融资成本更高,如信托融资的年化成本大多在10%以上(最高24.4%),政府回购融资年化综合成本大多在20%以上(最高42.4%)。

  那么,债务置换政策出台之后,地方政府会省多少钱?

  3月18日,江苏省财政厅官网显示,该省已获得了810亿元的地方债置换额度。这是第一个明确公布获得置换额度的地方政府。

  江苏财政厅匡算,大约能节省一半利息。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数据,江苏省近年发行的地方债,平均年利率都在5%以内,每年利息负担在80亿-100亿之间。此次810亿的存量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债能减少一半的利息支出。

  江苏一省一年之内,就省了40亿到50亿元。全国呢?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强调,置换后,全国地方政府一年总共可减少400亿至500亿元的利息负担,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只是债务形式变化,不增加债务余额,因此,不会增加今年财政赤字。

  此次额度是1万亿,而非此前传闻的10万亿。但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第一类债务)为10.9万亿元,以后地方债都用这种方法置换吗?

  “不一定全都置换成地方一般债券。这一次是中央根据地方债情况,因为地方政府还债存在一定困难,而采取的临时做法,未来还要看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情况。”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王朝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为什么要置换?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使地方债置换具有一定必然性。

  朱光耀在两会期间向媒体分析,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是新预算法实施之前形成的,当时在原有的预算法下,是靠地方融资平台发债,地方政府是不能发行债 务的,而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所以在执行新的预算法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债务转换的必要性,以一定规模的政府债券置换 部分债务,是规范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开正门”首试5千亿

  1万亿债务置换对应的是旧债,5000亿地方赤字对应的是新债

  地方债置换,还只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小小开端。与3月12日地方债置换几乎同时决定的,是地方政府自发自还一般债券的全面推开。

  3月16日,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将去年地方债券自发自还政府债券的10个试点,扩大为在全国全面实施,文件签发日期是12日,与地方债置换公布时间一致。

  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预算法,为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打开了“正门”。根据预算报告,2015年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赤字为5000亿元,国务院同意以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方式弥补。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旧债”,可以通过1万亿债务置换额度发行一般债券,而对于新的公益性支出,可以通过5000亿额度发行一般债券。

  什么是一般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按资金用途和偿还资金来源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一般债券(普通债券)和专项债券(收益债券)。简单说,一般债券多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投资,纳入公共预算收入还本付息。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 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 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与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相比,发债主体扩大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他们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债券资金收支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财政体制改革大方向

  “修明渠、堵暗道”、“开正门、堵后门”方式构建的地方债体系已全面上路

  把财政部既定改革,误解为央行QE的一场虚惊后,市场逐渐达成共识:此次财政部下达万亿的债务置换额度,再次印证了决策层“开正门,堵后门”的政策意图。

  在地方政府发债比较多、成本增高、风险增大的情况下,推出地方债置换是中央为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采取的有效举措。

  地方债券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王朝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总结:自发自还、财务规范管理、额度审批,用于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