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七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验收

04.09.2014  14:08

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的“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警技术业务转化项目”等七个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认可。项目科研人员在已有科研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作物的农情监测与预警服务等具体需求,建立了业务化运行的平台和系统,开展了示范站点建设,实施了有针对性的示范应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应用面和应用效果,项目还开展了多人次参与的技术培训工作,印制了科普宣传材料,在气象为农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个具体项目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警技术业务转化项目”,基于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研究成果,建立了各个区热量指数的逐月动态预测模型,模型回代和试报平均准确率达90%以上。建立了区域级和省级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预测业务系统,实现了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预测及服务产品的制作功能,系统通过了专家测试,并进行了软件著作权登记。研究成果在国家、省和地市级的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警业务中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制作发布服务产品30余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的“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建立了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冬小麦晚霜冻预报预警模型,实现了河南省晚霜冻动态监测和精细化预报预警。建立了业务技术流程,实现了业务化应用,可以提前3-7天发布晚霜冻预报预警信息,预报历史回代准确率平均达到90%以上,预报准确率平均值为78.7%,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编印了《冬小麦晚霜冻服务手册》和防御卡各2000余册,减损增效2400余万元。

  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的“京津冀森林火灾遥感监测与精细化火险等级预报预警推广应用项目”,完善了多源卫星不同时段的森林火点判识指标,改进了火险等级预报模型,建立了集火点监测、自动识别和自动发布于一体的短信业务发布系统以及预报预警网站,实现了1-3天1公里网格、1-7天分县的火险等级预报,中度及以上火险等级预报准确率平均达95%以上,火点判识准确率达到96%以上,并以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用户和决策部门实时自动发布服务产品。系统在京津冀气象、林业部门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制作业务产品1500余期,在京津冀多次重大森林火灾动态监测和扑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承担的“陕西富士系苹果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应用项目”,修订了4种灾害的分等级综合指标体系,优化了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了陕西苹果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制作灾害风险评估决策产品等功能,实现了县级苹果气象服务业务化并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累积发布灾害预警11次,准确率平均达90%以上。在4个县建设了示范区,建设中试线2条、中试点4个,完成了乡镇不同灾种、不同生育期苹果气象灾害专题区划24份,其中4项精细化风险区划成果被政府决策采用,增效1495万元。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承担的“西北区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分不同气候区建立了多种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发展了数值预报产品与云参数遥感方法融合的农业干旱预警技术。建立了西北区域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实现了干旱监测预警数据库查询、干旱遥感监测、干旱预警和产品加工等功能。系统在甘陕宁青四省(区)气象部门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间,制作发布近200期服务产品,建立试验基地4个,在2013年西北四省900余万亩农田冬春连旱气象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省气候中心承担的“海南冬季瓜菜引种气候决策分析及试种示范项目”,基于“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引种、扩种决策系统”科技成果,建立了全球2万个台站、全国700余个台站和海南18个主要台站的农业气候和288个数据库以及主要瓜菜品种数据库,建立了海南冬季瓜菜引种气候决策分析系统,实现了数据库查询、引种气候相似性分析、相似图输出等功能,有助于避免盲目引种、提高引种成功率。对筛选出的4个品种进行了生产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承担的“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水稻多品种区划布局成果推广项目”,建立了温度、降水小网格精细模型,以水稻气候生育期长度为指标发展了水稻多品种的农业气候区划方法,实现了气候资源和水稻品种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开发了基于WebGIS的水稻多品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应用系统,实现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巡航、定位、查询和图形输出等功能。在17个县开展了12个品种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面积达204亩,为合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