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济七旬老艺人和他的莆仙戏“独角戏”

27.03.2016  11:36
大济七旬老艺人和他的莆仙戏“独角戏”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ptxw.com

  在仙游县,有位掌握莆仙戏“独角戏”的老艺人,他吹拉弹唱样样拿手,还会声情并茂地讲古。他就是家住大济镇龙坂村上梧自然村的79岁老人林友汀。

  “咚咚锵,咚咚锵……”老远就听到敲锣打鼓的旋律。在一幢破旧简陋的三间房内,林友汀正坐在用菜篮子制作的“山寨鼓架”前,为大家献演。他表演的是拿手好戏《三家福》,只见他手、脚、嘴、鼻配合并用,锣、鼓、铲、锲、胡齐奏响,犹如一支多人的乐队完美合奏。他的表演诙谐幽默,还会模仿生旦净未丑的各色声音,不时穿插方言讲古,嗓音洪亮,表情时喜时悲,围观的村民都被逗乐了。

  “我寻访了3年,不久前才打听到有这么个人。”致力于民间乡土文化挖掘整理的仙游文化馆馆长、仙游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陈荣振说,“讲古加配乐是项高雅的民间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表演艺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现场发挥,要有纯熟的基本功。”

  这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头戴黑棉帽,身着黑夹克,穿着板鞋,右脚板鞋上用铁丝绑上一块大螺丝钉和麻将子,麻将子用于敲锣,大螺丝钉用于打锲;左脚同样用铁丝绑上了铲,还有锣、铲都简单地固定在一个塑料篮子边,篮子上方是一小鼓,他的腿上有一把尺胡,身后的床铺上还摆放着大吹、笛管等乐器,可谓“全副武装”。

  林友汀倍感遗憾地说,“以前曾经做了一个乐器架,可以把9种乐器都摆放在一起。一个人就能演一出戏,只是好些年不用了,乐器架早已坏了。由于文化文娱多元化的冲击和年龄原因,独角戏表演和讲古技艺如今几乎派不上用场,濒临失传。现在我这个简易的架子是临时拼凑将就用的,以便为你们完成表演。”

  他这一绝活是学自哪里呢?据介绍,1937年,林友汀出生在仙游城关,小时候他就对莆仙戏和乐器演奏情有独钟,还天生有一副好嗓门;13岁时,聪慧的他就被推荐到正规剧团,学会了拉二胡、打锣鼓、吹笛子、弹铲锲、吹唢呐……后来,他还学会了莆仙戏剧里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的表演动作,成为戏班里的主角。1958年,全国举行文艺大会演,仙游文工团编排的优秀民间舞蹈《木兰渔舟》被选上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林友汀也有幸随团在后台拉二胡,精彩的表演轰动全国,演职人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之后,表演队受邀到上海、天津、东北、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演出。林友汀说,那时是他演艺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至今仍感到无比荣光。

  后来,由于文革等种种原因,林友汀忍痛离开了演艺舞台。离开剧团返乡,结婚生子后,难以割舍的他不断苦心钻研,凭借器乐样样精通的本领独创了独角戏,一个人边演奏多种乐器,自弹自唱,边表演多个戏里角色。

  “我爸爸不会种田,一辈子就会唱戏。”现在是一个民间剧团当家花旦的他女儿郑丽娟说。林友汀结合多年的演戏经验,精心创作了短小精悍、适合一个人表演的《三家福》、《水仙瓶》等莆仙戏小戏,在那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里,独角戏、讲古深受群众喜爱。为满足四邻八乡群众的需求,林友汀总是有求必应,背着几十斤重的乐器工具,走街串巷赶去表演。他还学会了讲古表演,白天给村民讲古,晚上为村民表演“独角戏”,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流动文艺家”。

  可惜的是,这些年,随着大部分乡村青壮劳力的外出,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加上网游、游戏机、电视、KTV等在城乡悄然兴起,独角戏日渐衰弱,他也成了“下岗”的老艺人。因为学习“独角戏”难度大,导致至今没有一个正宗传人。林友汀告诉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这个“绝技”流传下来。

  “为了抢救、保护仙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保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临走前,陈荣振对林友汀说,“你目前是全县唯一的莆仙戏独角戏表演和传统讲古艺术表演老艺人。我们将通过抢救、整理,对表演片段进行录制等方式加以完整保护,尽早让这两个‘绝技’流传下来,让人们观赏到这独具神韵的传统乡土文艺盛宴!”

  据悉,林友汀已画了乐器架图纸,正在找人制作新的乐器架,以便在6月份的“文化遗产日”里,应邀参加县文化馆正在筹备的仙游县非遗文艺精品展演晚会,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陈国孟/文 李金春/图)

图为林友汀正在家中为村民表演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