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七成受访者认为福利作用是让职工感到温暖

23.09.2014  08:19

  漫画:付业兴

在人民日报官微发文指出,反腐反的绝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之后,关于福利的讨论开始发酵。福利该不该发?该怎么发?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27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怎么看福利”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2.9%的受访者表示在找工作时会看重用人单位的福利,71.5%受访者认为福利在当前社会的最大作用是“让职工感到温暖”,64.5%的受访者直言现在一些单位的福利变了味,是在以福利之名行贪腐之实。

受访者中,私有企业员工占40.2%,国有企业员工占22.1%,事业单位职工占19.1%,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占8.2%。

职工正常福利,受访者首选“适当的节日补助

在云南省某国有石油化工企业员工王良军看来,所谓福利就是公司过节发一点东西,或者平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人情味。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乡镇基层公务员高阳,2012年考上了公务员。他感觉,所谓公务员的高福利,只存在于老同事的闲谈中。“据说以前逢年过节总会发点东西,每年还有外出旅游的机会,可是实行阳光工资以后,这些福利都没了。今年中秋节,我假期里还加了两天班,连加班费都没有。

既然减少了福利,就应该适当地涨工资。”高阳认为,一些人总批评公务员好吃懒做,可是我身边的基层公务员都很苦很累,还拿不到平均水平的工资,这样对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打击很大。“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没车没房。我们也要养家糊口!

只要能公开、透明地涨工资,所谓的福利我也不想要。”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公务员告诉记者。他说,现在取消了福利,大家可以理解,但关键是,要让基层公务员的付出和所得基本相当。

受访者眼中,职工的正常福利应该包括哪些?调查结果显示,获选率最高的是“适当的节日补助”(72.2%),其次是“交通、通讯补贴”(57.6%),排在第三位的是“食堂或午餐补助”(50.9%)。其他依次是:“医疗补贴”(49.1%)、“供暖补贴、防暑加温费”(47.3%)、“探亲、结婚等假期”(45.4%)、“住房或宿舍补贴”(44.2%)、“购物卡”(38.0%)、“困难家庭补助”(35.5%)、“代金券”(17.4%)等。

关于福利在当下的作用,受访者首选“让职工感受到‘温暖’”(71.5%),其次是“提高工作积极性”(69.9%)、“在工资之外增加收入”(50.2%)、“救济困难家庭生活”(25.1%)等。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运清教授指出,过去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里,平时发点奖金,节假日发点物品补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分配方式。当时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对很多家庭来说,福利是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只不过形式上是在工资以外。

对于福利在当前社会起到的作用,周运清认为,最多只是一种激励作用,因为实际上福利只占总收入非常微小的部分。“有的单位按人头发放的年终奖多一些,人们就觉得这个单位好;有的单位什么都没有,人们就觉得这个单位不行,可见福利只是企事业单位凝聚人心的一种手段。要提高待遇,根本上还得靠提高工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