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农业人才需有家国情怀

22.10.2015  12:50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深刻变化阶段,并且近年来转变速度显著加快。在此过程中,对一流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迎来110年校庆,作为肩负未来一流农业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与打算?为此,记者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记者: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分析一下对于农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柯炳生: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首先是对农业人才的总体需求快速增长。基本原因是对农业产品的总体需求呈持续刚性增长,并且价值需求增长远远超过数量需求增长。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质量、安全性、便捷性都持续大幅度提升,农业市场的整体容量也在继续快速扩张,这都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年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普遍较高,一些职业技术人才还供不应求,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这种趋势,除了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之外,发展现代农业日益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实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

  特别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和服务企业,都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问题。小而散,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生产水平低下的基础性原因。而要做大做强,一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即具备家国情怀的人。

  记者:可否具体谈谈何为农业人才的“家国情怀”?

  柯炳生:农业人才的家国情怀,就是学农爱农,奉献农业,改造农业,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这是全体中国人头等重要的大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着一代新人,投身到农业这个广阔而大有可为的领域中,去施展才华,去实现梦想。在这里,个人梦、现代农业梦、中国梦可以浑然一体。只要你能够为解决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做出贡献,个人的饭碗与事业发展,就一定不是问题。

  我们希望未来培养出来的一流农业人才一定具备这样的胸怀与格局:当前,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如何让农民们过上好日子,如何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值得一个人终生为之努力。

  记者:为了培养农业人才的家国情怀,我们已经做了哪些探索,未来还有怎样的打算?

  柯炳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今的农业已日新月异,对于高校来说,农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已渐渐消除对农业的偏见,这促进了农业院校生源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例如,我校在近年来全国平均高考录取分数线连年大幅度提高,从超过一本线50分左右,大幅度提升到超过86分。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真正热爱农业,打算真正投入中国农业事业中去的一流人才,我们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其真正热爱自己所学,热爱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农业事业。一方面,我们冲破各种阻力,实行了自由转专业政策,允许学生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选择,从不喜欢的专业转到最喜欢或者比较喜欢的专业去,就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学。同时,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让学生到基层去真正了解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去了解农民,从而爱上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在田埂上找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在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方面,还进行了积极创新探索,创立了“科技小院”模式。在农村村庄里选一个农家小院,让研究生住半年乃至更长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对农民进行科普和技术指导等。这样的小院,极大地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吃苦耐劳、独立自信、沟通表达、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让学生真正扎根大地,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