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宁德扶贫开发事业建言献策

07.12.2015  12:27

  跨越30年,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白墙黑瓦的民房与鲜花盛开的花园相映成趣,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感受扶贫第一村的变化;村民种起茶叶、卖起特产,办了工厂……去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1674元。

  赤溪的蜕变,只是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近日,宁德市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研讨会在福鼎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立足宁德的扶贫经验,为今后宁德乃至全省的扶贫攻坚建言献策。

  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

  闽东旧貌换新颜

  宁德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上世纪80年代中叶,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摆脱贫困,一直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大力倡导脱贫致富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念好“山海田经”,翻开了扶贫开发、摆脱贫困事业的新篇章。一场扶贫接力,由此开始。

  研讨会上,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总结了宁德市扶贫攻坚的几个阶段——

  “近30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历经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上个世纪90年代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主线、新世纪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三个阶段的攻坚拼搏。特别是近年来,宁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等精神,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线,抓住机遇,奋发进取,扶贫开发事业在新起点上又取得了长足发展。

  扶贫,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历经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宁德扶贫开发事业,获得累累硕果——

  贫困人口少了。宁德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

  发展路子活了。宁德市在农业上大念“山海田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覆盖90%的农业人口增收;在工业上提升改造、做大做强电机、按摩器、食品加工等本土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千亿百亿产业集群,构建高质高效新产业;

  基础设施强了。今天的宁德,温福高铁和沈海高速、宁武高速连接南北、拓展腹地,今年底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2100多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

  农民生活好了。通过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造福工程搬迁扶贫,20多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其中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

  “五坚持五结合”,让扶贫开发更科学更精准

  宁德扶贫开发,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专门主持召开扶贫攻坚座谈会,提出了“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2013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给予了政策扶持。近年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

  廖小军介绍,多年来,宁德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务实推进扶贫开发,总结出了“五坚持五结合”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路子。即坚持“丰满羽翼”,做到与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支柱产业、草根工业;坚持“久久为功”,做到扶贫开发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坚持“四下基层”,做到扶贫开发与排忧解难、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关注难点”,做到扶贫开发与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相结合;坚持“核心力量”,做到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相结合。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30年来,各县市不断开展扶贫开发探索实践。

  “宁德市创建了‘中国扶贫第一村’,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论。”江夏学院副院长叶文振评价宁德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经验,先进的扶贫思想和先进的扶贫理论,对实践扶贫工作产生巨大推动甚至历史性推动。

  福鼎,就是在全国率先开启扶贫开发、摆脱贫困征程的县市。“福鼎坚持思想扶贫是前提、产业扶贫是核心、政策扶贫是重点、社会扶贫是保障、党建扶贫是关键。”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说:“从1984年到2014年,福鼎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1511元,贫困人口从39.8万下降到2.2万,并连续四次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

  作为全省3个“人才强县试点县”之一,古田县探索出一条“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扶贫开发模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扶贫是农村扶贫的第一抓手。”古田县委书记谢再春说,截至2014年底,古田县已分2批引进17名博士、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分派到17个试点村,帮扶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2.9亿元,去年这17个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20%,有力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宁德精准扶贫工作大发展的长远之举。”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罗石春也表示,“从长远发展看,精准扶贫需要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近期看,扶贫工作首先需要一批具备创新观念的人才推动,将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生出实效。

  总结宁德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在众多专家看来,扶志和扶智是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宁德师范学院的郑常鳜与王强认为,脱贫离不开弱鸟先飞的奋进精神,需要滴水穿石的坚强毅力。多年的扶贫实践过程中,宁德致力于将观念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将科学技术视为摆脱贫困的一大关键助力,融科技发展于经济建设之中,力求做到科学扶贫。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在宁德,历届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致力摆脱贫困的思想和工作要求,在省委领导下,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谋划和推进,着力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上下功夫,矢志推动闽东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冯潮华说,宁德市持续探索的切合自己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

  叶文振建议,接下来,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可以作为宁德市的特色发展模式来全面推进。“这种发展模式,将与中央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融为一体,符合‘中国梦’这一主题的基本要义。”他说,“一切从扶贫脱贫出发来谋划宁德的发展,一切发展都呼应扶贫脱贫事业的实现,我认为既可以也应该成为宁德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如果宁德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研究和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提早完成全面脱贫的战略任务,我想宁德的发展才具有时代价值,才能走过从中国扶贫第一村到中国扶贫第一市的辉煌历程。

  研讨会上,借鉴宁德的扶贫经验,专家们为我省今后的扶贫开发提出建议。

  福建现有少数民族人口79.68万人,民族地区的扶贫,是我省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福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还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人才不足和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等瓶颈。”省民宗厅民族社会事业处处长刘培芝建议,应从实施整村推进、政策精准发力、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基层基础等方面破解难题。

  今后的扶贫工作如何强化精准?结合宁德市扶贫开发实践,宁德市委党校教授彭东海认为:“精准必须渗透在每一个环节。首先入户摸底,建立精准的家庭扶贫档案;再分门别类,制定精准的扶贫目标体系;之后对症配方,推行精准的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建章立制,并强化领导,确保精准扶贫的持续、高效运行,最终给贫困群体传递幸福正能量。

  叶文振提出:“下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应更重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研究,能以新的概念和新的视角来总结过往的经验;同时构成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互补式甚至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强化研究的各方学术力量的支持,实现跨职能部门、跨政界学界、跨行政级别、跨学科专业的合作;其次要搭建平台,为扶贫研究构建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比如成立市级的扶贫开发研究基地。整合本地的研究资源,又招徕市外的专家学者,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团体;第三,组织院校的学术和学科的力量,举办精准扶贫专业,培养高级人才。在培养学生和专门人才以外,也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甚至贫困人口这一主体,定期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研究与实践;同时加强扶贫研究成果的转化。

  (宁萍)(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