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瓷片 判断产自德化窑系

02.06.2015  21:40
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瓷片 判断产自德化窑系 - 福建之窗
来源: qz.fjsen.com

   泉州水下考古队员参与发掘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瓷片可判断产自德化窑系

  水下考古队员在珊瑚岛一号沉船水下作业

  本报讯(记者 廖培煌/文 张红兴/供图)近日,西沙群岛长乐群岛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大量清代石雕构件,泉州文史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石构件很可能来自海丝起点泉州。

  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前往现场进行水下考古工作。昨日,他表示,初步明确,沉船遗址发现的瓷器碎片均来自泉州德化窑系,石构件与瓷片属于同一艘船上,来自泉州的可能性也不小。

   作业时浪涌大 发掘困难不小

  应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邀请,张红兴作为中国水下考古骨干力量于4月12日至5月底,在西沙群岛待了40多天。期间,以他为主进行水下测绘、出水文物的提取和资料整理等工作。

  张红兴介绍,遗址位于珊瑚岛一带的礁盘边缘,已经没有沉船的残骸等物件。海水不深,仅有2米多,但并非浅水更容易进行水下考古。“遗址在珊瑚岛南侧礁盘的边缘,当时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北风,一旦风大,浪涌就大,难下水作业。其中,还有部分文物被珊瑚覆盖,不好发掘。”张红兴说,水下考古最好的水域深在10米左右。

   瓷器碎片 符合德化窑系特征

  张红兴说,采集到的瓷器碎片主要是青花瓷,数量较多。根据考古人员判断,这些瓷片基本可以判定出自于泉州德化窑系(指德化、安溪等地古窑),时间在清代晚期。

  为什么判断来自泉州德化窑系呢?“制作工艺、用料、质地等方面可以说明,这些瓷器碎片和泉州德化窑系的瓷片很相似。”张红兴详细解说,首先,他们发现的一种瓷器中有种茶盏,其口沿外部有一圈点纹图案,这种制法和德化窑系出产的瓷器一致。

  其次,在工艺上,器物通体上釉,唯独口沿和圈足底部的釉刮削掉。口沿的釉刮掉后形成“芒口”,器物底部的足墙很低,与矮圈足为同一类,圈足底部的釉刮削掉后,底的中心没有施釉。这也跟德化窑系的做法一样。

  再者,瓷器物上整体上都有印花,印的不少是变形“寿”字纹,这种做法德化窑系比较常用。

  还有,青花钴料的颜色比较淡,有一些颜色为浅蓝或者黄中带绿,还有一些青花做成印章,盖在器物内心或底部,这也是德化窑系通常的做法。

  综上几点,可以判断出,船只运输的瓷器产自德化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