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媒为一个人的毕业照点赞:学生执着学校包容

20.06.2014  22:51

  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

  美国《侨报》6月19日文章,原题:一个人的毕业照一点不边缘又到中国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到各类创意合影比拼时。当武汉某高校为其4000多人合拍8米合照而沾沾自喜时,其“霸气”一下被北大学生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合影”所“秒杀”。薛逸凡是2010级古生物专业唯一的学生,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已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奖学金丰厚。

  先为这样一名坚持“选我所爱”、甘坐学术冷板凳的学生点个赞。在人人争报热门专业的功利风气之下,薛同学忠于自己的兴趣,坚持选择了她高二时便认定的“高冷”古生物专业,似乎显得有些“另类”与“不明智”。然而,这份坚守,映照出对知识的敬畏,对学术的执着,对初心的珍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当年留学德国时,梵文课上亦只有他一个学生。正如那首著名的诗歌中所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每一位敢于选择当拓荒者的“学霸”都值得喝彩。

  也为这样一所为一个人留下一个专业的学校点个赞。北大元培学院古生物专业差不多每个年级一个人,还有的年级是零人,但该专业并未因招不到人而取消。事实上,出于就业考虑,这个高冷专业也在北大经历了从红火到停办的曲折经历,2008年才得以恢复这一交叉学科(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确立了跨学科培养的模式,旨在培养新型高素质古生物学人才。

  中国的高等学府,肩负着完善基础学科体系、培养科研后备军的重任,也展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包容与远见。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既离不开泡实验室、专注科研的人才,也离不开重应用、重技术的人才。一个合理而成熟的教育体系,应涵盖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方面,让选择“阳春白雪型”专业的学子实现科研抱负,也让大众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

  单凭“就业率”、“招生率”掌控一个专业的“生与死”,不符合规律;单凭易拿外国大学的奖学金而纷纷转报高冷专业,是头脑发热。一个国家十几亿人,不需要人人都去抢“铁饭碗”,也应允许少数人沉浸在不能立刻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学术乐土里,去研究恐龙、始祖鸟。如此,既是学子之幸,大学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责任编辑:黄新锦】【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