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文化现象”:可贵的文化守望精神

31.10.2014  11:33

  一部电影,圆了全球1.2亿客家人的梦想,也让龙岩人民沉浸在喜悦中。

  9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龙岩拍摄的电影《衍香》榜上有名。当地人赖东英投资的这部电影,改编自龙岩籍作家何英的《抚摸岁月》,第一次将客家祖地的人文精神、风俗、语言、饮食、服饰等搬上银幕,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百科全书”。

  不久前,《衍香》创作单位在龙岩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拿到了荣誉证书和奖金。“要自豪地礼敬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提取闽西文化的DNA,凝聚精气神,唱响闽西风。”福建省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向龙岩市文艺界热情“邀约”。

   崇文重教 代代相传

  龙岩是客家祖地,也是著名革命老区。说起这里的文化,当地人多会从客家文化说起。

  有人说,这支民系是挟着中原先进文化南下的,见过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富饶的土地和绚烂多彩的文化带,却进入了南方特别艰苦和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先进的文化与艰苦的环境碰撞,孕育了客家人特别能吃苦、不断突围的精神,保存继承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客家民系在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的同时,又充分汲取当地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

  形成这样的文化特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客家人聚居山区山多田少,生存条件较为恶劣,要想改变命运,唯有通过读书求取功名,所以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在采访中,记者常常能听到当地人随口而出的俗语——“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唔读书,冇老婆”等。

  在龙岩,走进百姓家里,饱含智慧的楹联比比皆是,如横批“博学济世”,两边对联是“陶冶性情耕书田”“示范挥毫育俊秀”。一座土楼大门上的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四个横批大字是“规行矩步”。记者了解到,楼主人苏谷香一家三代都好学崇文。

  通过堂联、族谱、谚语等,客家人激励子弟勤奋好学、成才立业,将优良的传统代代相传。

   根植沃土 群星闪烁

  1976年,有着坚实文化根基和肥沃土壤的闽西大地,开始迎来一个文艺繁荣的时代。

  那时,龙岩地委组建专业的文学创作组,出版《闽西文丛》,一下子触动了下放干部中的作家和本地、厦门知青的创作激情。创作组随后在古田会议旧址创办了第一期闽西文艺创作班,后来又连续办了10期,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

  创作组在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50周年的背景下,提出革命文学的创作思路。闽西作家实地采风,访问老同志,参观革命旧址,搜集革命史料,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张胜友等主编的《毛主席在闽西》,被选送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张惟的散文《梦秋白》在《人民文学》发表,为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闽西红土地文学正式形成,在时代的春天里蓬勃发展。以张惟、张胜友为核心代表的闽西红土地文学作家群不断凝聚、壮大。从闽西走来的或与闽西有深厚渊源的全国知名作家舒婷等,多数为下放干部或者知青作家,还有小说家北村、青年文艺理论家谢有顺等年轻一代作家和评论家。

  人才辈出,作家群闪耀中国文坛,闽西红土地文学被誉为奇特的文化现象。“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还在为这个文化现象添“薪火”。从1990年至今,笔会已经举办了15届,是目前全国以同一命名、同一主题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笔会之一,成为海西文化的一道风景。

   承前启后 百花盛开

  文化,在龙岩这片土地上百花盛开。

  晚上放下锅铲,再拿起毛笔。开饭店的张初烟到晚上饭店关门了,再带着作品赶到50多公里远的县城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戴贵煌指点。61岁的阮端煌是养猪的,却写得一手好字。42岁的吕美铎是工厂保安,闲暇时就研究书法,写着写着就成了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些好学的人,来自永定县培丰镇。培丰镇成立了福建省首家乡镇书协,协会会员有挖煤的、开铲车的、搞根雕的、搞石雕的、运煤的、做篾匠的、做泥水的、养蜜蜂的、养猪的、饭店炒菜的。

  龙岩人的文化热情,催生了各个县的文学院、书画院。漳平有个由100多名农民组成的书画院,连城县的冠豸山文学院则自筹经费创办了一张文学报。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福文是国际客家学会创会会员,武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茂富创作了小说《客村》和一些散文。农家女邓一笑创作了《尘世帐原》,每年都在报刊发表上百篇作品。

  在龙岩,不论年龄、男女,对文化的热爱是相同的。新罗区颇具盛名的文化活动就是采茶扑蝶的民间舞蹈。85岁的黄根荣,60多年前做了一套采茶扑蝶服饰,当成掌中宝收着,但搬新房子时儿子把那衣服当废品扔了。老人偷偷地捡了回来。第二次搬迁时,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老人按部就班再藏起来。现在,这套衣服成为研究采茶扑蝶发展轨迹的重要材料。(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 高建进)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