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经济半年报:鼓舞人心的“17.1%”
8月3日傍晚,雨后的北京碧空如洗,一道彩虹横跨天际,绚丽的晚霞缀满天空。一时间,微信朋友圈被蓝天、晚霞刷屏。一位网友在微信中感慨:这才是我们首都应有的风采!
今年上半年,很多地方的公众感到蓝天明显增多了。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大幅下降。其中,74个重点城市平均下降17.1%,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长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72.7%,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68.0%,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客观反映了空气质量改善,来之不易,鼓舞人心。
上半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以“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实施为载体,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大气十条”实施两年以来,防治工作初见成效。这背后是治污专项资金的支持,治污措施的严格落实,治污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
——舍得投入。2015年,中央财政拟划拨1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截至目前,已拨付106亿元,用于北京、河北、河南等11省市治污。
——严格标准。4月,环境保护部制定并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6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至此,“大气十条”要求制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25项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已全部完成。
——明确责任。5月,《2015年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印发,明确了34项任务,涉及20个部门,提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3%,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7%。
——高压执法。新环保法今年元旦开始施行以来,各级环保部门能用、会用、敢用法律赋予的强力手段,环境执法保持持续高压。上半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292件,罚款数额超2亿元;移送行政拘留782起,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40起。
“今年上半年PM2.5同比下降这么多,对未来防治工作是一个很大鼓舞。这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别是今年开始实施新环保法,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得到落实,通过约谈、限批以及严格监测、监督,形成了全社会共治局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环境质量折射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17.1%这个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正朝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领域捷报频传,佐证结构优化、经济向好的势头。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继续保持较快下降,节能减排进展总体顺利。从高耗能产品产量看,焦炭、烧碱、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4%、1.9%、5.3%、4.2%。原煤产量同比下降5.8%,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王金南说,我国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产生了拉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较为积极的影响;同时,严格环境法规标准,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出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成绩喜人,但形势依旧严峻。相关数据显示,考核PM10的21个省份中,有10个省份上半年PM10浓度不降反升;非重点区域省份大气治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面对依然严峻的环境治理形势,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只能加强,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