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让我们的城区更加洁净
东街口周边路面干净整洁。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杨莹 李白蕾 吴隽 通讯员 彭辉 张勇
4小时前,吸引超百万人次参加的“欢乐闹元宵”活动刚刚落幕;4小时后,现场及周边的大街小巷迅速恢复了洁净。这是3月3日凌晨,发生在鼓楼东街口的真实场景。
超百万人潮,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鼓楼全力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工作的一次实战检验。这场“大考”,鼓楼交出了高分答卷。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管理提出的重要要求,鼓楼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之城’的奋斗目标,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楼区委主要领导表示。
做好顶层设计 补齐末梢短板
7年来,鼓楼区城市管理工作综合考评连续在全市位列第一,其经验之一就是做好顶层设计。
作为省会核心城区,鼓楼的城市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乎省、市对外形象。为此,鼓楼建立起由区委、区政府主导,主要领导牵头、多方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区、部门、街、社区”四级联动,统筹协调城市管理。
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中的末梢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见功夫。鼓楼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小街巷管理条件差等短板,对标国内外一线城市先进管理做法,查差距、定措施、补短板,实行全区域无差异对待,一揽子整体推进。近年来,先后完成262个老旧小区改造、四大片区环境改造提升和740幢楼宇景观整治,提升改造达明路、卧湖路、善化坊等127条道路和小街巷,新改建公厕93座和57座环卫工人休息室,新建全省首座花园地下垃圾转运站,提升改造7个农贸市场、精简规范10个便民早夜市……这些都为鼓楼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城市宜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改革创新落细落实 洁净城区日新月异
城市容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扮靓的。围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精细化精致化、环境卫生长效化常态化”课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激发活力,全面提高全区环卫保洁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省最洁净城区。
——率先市场化改革,促进道路保洁精细化。2012年,鼓楼在全市率先启动道路保洁市场化改革,去年1月又完成了第二轮改革。区环卫处副主任万乐勇介绍,两轮改革,提高了保洁标准和质量,提高了环卫机械化水平,也提高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道路保洁从单一的“一把扫把”作业模式变成了机械化作业全覆盖,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保洁时间及清洁次数大大增加。“去年起,区委、区政府决定升级道路保洁模式,辖区815条道路全部落实19小时保洁,并将清扫模式统一提升为清洗模式,实现无粉尘、见本色、‘席地可坐’。”
——率先开展“公厕革命”,打造城市精美“家具”。去年4月,鼓楼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厕长”制工作。“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担任总公厕长,区委、区政府领导和街镇班子人员每人包干1座公厕,按照酒店式标准,采取‘十无五有’措施,落实日常精细化监管,实现每座公厕‘牌子有名字、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把公厕打造成城市精美‘家具’。”区城管局局长吴端正告诉记者,他本人也是凤湖社区一座公厕的“公厕长”,“责任牌上写着我的名字,每天不去公厕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如今,鼓楼的公厕不仅洁净不臭,还在便民细节上不断创新服务,推出“第三卫生间”、公厕移动导航系统等。“可以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厕,我们就做什么样的公厕。”
——率先取消垃圾板车,减少滴洒漏等二次污染。去年6月,为彻底解决垃圾板车运输沿途滴、洒、漏问题,鼓楼区开展了垃圾收运模式市场化改革,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全部取消垃圾板车的城区。“我们采取后压直运或置换垃圾桶的方式实施收运,工人不再需要长途拖行垃圾板车,二次污染明显减少。”区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
——借力信息化,实行“片长制”网格管理。鼓楼发挥“数字鼓楼”优势,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广“片长制”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市容、环卫、两违、建筑垃圾、市政等城市管理内容全部纳入“片长制”网格化管理范畴。“辖区69个社区安排了147名城管网格处置员,一人一机配备手机终端APP,形成内容全覆盖、区域全覆盖、高效便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
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精准对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推进实施中落细落实、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鼓楼特色的经验,不少已复制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