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爱心善行:从中国到世界
2014年5月16日至18日,“爱心善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会在江苏无锡灵山举行,大会分“公益非洲”、“公益妇女”、“公益广告”和“公益关怀”4个分论题,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慈善组织代表、政要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2013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会上,《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发布了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慈善捐赠额达到1363亿元,志愿者达到1.3亿;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类社会组织54.1万个,社会团体28.6万个,基金会3496个;深圳壹基金一日募捐额远超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公益慈善市场首次出现“国退民进”现象;2013年7月,云南省政府宣布全面退出公益募捐市场。民间组织逐渐发挥活力,中国开始进入全民大公益时代。
“公益关怀”分会的主题是“宗教的公益关怀”,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讨论,17人发表主题发言。佛教背景的南普陀寺慈善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基督教背景的爱德基金会,天主教背景的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伊斯兰教背景的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等中国宗教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历史悠久、影响大的团体联袂出场,分享和交流中国宗教的爱心善行。香港佛教联合会、道教联合会,澳门佛教中心协会,韩国新道教团体大巡真理会,意大利爱心与服务协会,美国撒玛利亚救援会等组织介绍了各自的慈善理念与公益实践。在中国基层辛勤耕耘的福建基督教、四川藏传佛教、陕西道教以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代表也一一发言。
经过30年的实践,中国宗教界的慈善公益事业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广泛参与,拾遗补缺。几乎所有的宗教场所、团体都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并依据各地的需求开展工作,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以佛教为例,从2007年到2012年的6年时间里,慈善募捐达18.6亿元,有效地发挥了民间团体的作用。第二,信仰为本,攻坚克难。宗教团体的慈善公益事业因为有信仰作为思想基础,往往能在最艰难的领域坚持,如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负责了 20多家麻风病院,20多家弃婴、残婴收养院,展现了以信仰为基础的慈善团体的独特力量。第三,探索组织化与专业化。如佛教界已经注册了70多家慈善团体,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实行会员制,目前有6万多会员等等,注重发挥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力量。第四,初步的国际化。中国宗教慈善团体不再单方面接受外国救助,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慈善事业,如爱德基金会已经在朝鲜、马达加斯加等国开展工作,一些佛教团体也开始在外国设立孤儿院等。
宗教是慈善之母。佛教讲弘法利生,认为“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两者一体两面,很好地诠释了宗教与慈善的关系。宗教倡导慈悲博爱,为全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每一种宗教的题中之义,因此慈善公益事业古往今来都为每一种宗教所重视;同时,在现代世界,宗教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慈善公益领域对社会贡献越大的组织,会赢得更多的社会合法性。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的双赢,值得充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