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招生乱象:把学生当商品是饮鸩止渴
21.01.2015 10:21
本文来源: 教育厅
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的乱象火烧连营般地侵袭到中学校园。大批专业被撤并,报到率锐减,高职生源危机四伏。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争夺生源已成普遍现象,生源“买卖”则成为行业潜规则。高职院校为了让高中教师给院校输送生源,不断抬高收费标准,再将高额利润返还给输送生源的教师。
当学生变为商品,教师的定位便也由教书育人者,变成了唯利是图的推销员。值得担忧的是,在教育变为一场商业大战之后,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几乎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于是,一些教师理所当然地将目光仅仅聚焦在自己究竟能从这场交易中获得多少好处上,无心教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从锁定目标生源的角度来考虑,高职院校大多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县乡一级高中。这部分高中的学生考取本科的比例偏小,也更有可能成为高职院校的潜在生源。这种交易更使一些教师彻底断了努力提高升学率的念想,转而心甘情愿地消极怠工。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加剧了城乡教育质量不均衡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更是严重下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严重不足。起点偏低、到校率差、教学计划难以正常推进等问题,反过来又成了高职院校下一年招生的阻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买来”的生源也许可以暂时支撑一所高职院校的运营,但实际上如同饮鸩止渴。此外,高职院校的学费因此水涨船高,使得一部分原本有意就读的学生也望而却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断不可取。
从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关键是要提供一条平等的培养道路,要用实实在在的教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树立过硬的品牌。能够做到这一点,入学率自然不用愁,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才真正会有未来。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1.01.2015 10:21
我校辩论队在第二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中获佳绩
近日,第二十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举行。福建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