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择校 民调显示受访者首重“985”“211”
7月初,绝大部分省份的高考生都在反复比对和咨询后,提交了志愿,等待录取。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8796人参与)显示,60.9%的受访者最终志愿来自于自己意志。受访者最看重的学校特质是“985”和“211”。63.4%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专门介绍国内外大学特色和各学科历史、前景的课程。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5.2%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9% 为本科学历,32.8%为专科,19.7%为高中,23.3%为初中及以下。
60.9%受访者报志愿时听自己的
你报志愿时,听了谁的话填报的最终志愿?
调查揭示,60.9%受访者是自己决定的,然后是父母(20.8%)、老师(7.8%)和“资深”亲友(6.8%)等。
高中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一直是北京考生王钰萤的奋斗目标。当“铁了心要上人大法律系”的她在填报志愿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劝阻。“因为他们觉得我过于乐观,担心我考不上人大。另外最重要的是爸妈觉得学法律太辛苦,希望我去上师范类院校。”一场“家庭大战”就此爆发,最终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王钰萤至今仍觉得很委屈,“做一名律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不怕辛苦,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
有这种想法的不只王钰萤一人。考了600多分的浙江考生张如馨认为,“填报志愿,别人的意见要听取,但不要盲从。” 看到最近网友赞苦劝某省高考状元不要考新闻学的记者的“良苦用心”,张如馨的父母也来劝打算报考新闻专业的她再考虑考虑。“但分析下我的性格、喜好,最终爸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
对于报考时经常咨询周围人意见的做法,仅32.8%的受访者觉得“靠谱”,56.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14.4%受访者直言“不靠谱”。
“高考志愿填报往往是考生和家长共同商量决定的结果。”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朱益明建议,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特长才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而且,每个考生的潜力发展不尽相同,考生和家长需客观分析考生的能力,不能单凭满腔热情和愿望,片面选择重点学科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