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舆情背后多是真问题

23.11.2015  21:39

红褐色的塑胶材料被撕扯成长条状的不规则碎片,横七竖八地蜷缩在一片狼藉的操场上。隔着电脑、手机屏幕抑或报纸版面,似乎也能让人闻到一股刺鼻的苯和苯系物的味道。这或许是近期最刺眼的教育新闻图片之一:深圳某小学的操场上,涉毒跑道被铲车铲掉。    


与那些来得也快、去得也快的舆情事件相比,“毒跑道”牢牢占据教育焦点舆情排行榜前列,已有数周之久。“毒跑道”个案不断被曝光,几乎形成了固定的舆情发展模式:先是有学生在操场运动后身体出现不适,家长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塑胶跑道,然后有关部门经过调查予以证实,最终涉毒跑道被铲除……情形大致相似,变换的只是地点,江苏、广东、黑龙江等多个省份接连发生。一时间各地大有谈塑胶跑道色变之势,纷纷在辖区内展开大排查。    


毒跑道”究竟是怎么出现在学校操场上的?广州某报日前刊发调查性报道,指出现行招标模式让专业塑胶跑道厂商难以入围,竣工验收流于形式,是“毒跑道”接连出现的症结所在。铺设塑胶跑道有助于避免运动性损伤,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更安全。这原本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一步,各地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万万没想到却遇到了一个缺乏严格标准和有效监管的市场,这不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所能控制的,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利益纠葛。    


近期牢牢占据教育舆情热点排行榜前列的,除了“毒跑道”,还有农村教育。上周,多家知名媒体刊发系列报道,围绕“农村教育农村娃”展开,探讨村小的没落、随迁子女入学、农村学生考名校等话题。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话题近年来已被各路媒体翻来覆去报道过多遍,可谓了无新意——谈来谈去不还是那些么?其实稍微调整一下思路就会发现这种论调的无稽:一直被反复提起恰恰说明这是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并且亟待更好解决的真问题。“农村教育农村娃”问题长期被关注,背后是广大公众尤其是农村家长和学生对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关切,对教育公平的渴求,以及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希冀。不难发现,这甚至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刻社会问题,它的传播力已不局限于教育舆论场,而是在整个社会舆论场都具有巨大辐射效应。    

生死之外无大事,而少年儿童的死往往会带给社会各界强烈的触动。上周,两名初中生的死震撼了无数人的心:南阳一名15岁初中生课堂猝死,鹤壁一名13岁女生被亲妈打死。据媒体报道,两名学生的死都和学习压力大有关。那名课堂猝死的学生,前一天写作业到凌晨12点多,每天只睡6小时。事发后其父发文忏悔,责怪自己以前给孩子过多压力,“愿天下父母别再给孩子加压了,还他一个自由轻松的童年!”而那名女生之所以遭到母亲毒打,据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原因就是孩子学习不太好、不听话,家长采用了过激的教育方式,导致悲剧发生。    

两起极端个案的接连发生,无疑让人心痛。不少人开始重新反思个案背后中小学生“减负”这一沉甸甸的命题。各地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多次发布“减负令”,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然而这项意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政策却遭遇不少杂音,有人认为不现实,有人认为没必要,有人借题发挥予以曲解,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家长联名抵制的现象。不知道这一幕幕惨剧的发生是否能让他们稍微清醒?考个好成绩、进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这一切真的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吗?    


焦点舆情持续发酵绝非偶然,背后是公众的种种教育关切。热点舆情“高烧”不退如何破局?这是必须面对的命题。有问题并不可怕,比问题本身更可怕的是无视问题的存在和演化。

作者:张弘博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