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袭来,情绪也会“中暑”吗?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人们有可能会出现中暑现象。除了“生理中暑”外,炎热的环境也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变化, 情绪同样可能“中暑”。
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心境和行为与气象条件关系很大,适宜的气温、湿度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精神状态。15℃至18℃是人们保持良好心理的最佳温度,气温过高或变化幅度较大,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情绪中暑”又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包括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据统计,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持续闷热天气是“情绪中暑”高发的诱因,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
当然,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还是人体对环境的不适应。夏季,长时间的高温导致人们食欲减退,营养不均衡;同时,由于出汗较多,人体水分流失,电解质失去平衡,导致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改变,从而会影响到大脑神经活动;此外,由于天时变化,日照时间增加,蚊虫孳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同样也是人们“情绪中暑”的诱因之一。
“情绪中暑”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常常导致人们的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专家建议,摆脱“情绪中暑”,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从生理角度进行物理降温,包括置身于比较凉爽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必要时使用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制造阴凉环境;尽可能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补充水分;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自身对高温的耐热能力。另一个重要途径即是心理降温,通过放松心情,让心态静下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戒躁戒怒、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