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关键应在公益和环保上做文章
一位年轻女性搭上一辆“顺风车”
“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小小的拼车软件,也会引发一些变化。像滴滴等打车软件都推出了“顺风车”,这让不少私家车司机也当起了顺风车司机,赚点油费补贴,也顺便认识一些朋友。(12月11日《海峡导报》)
顺风车的出现,对于一些交通不便又无适合代步工具的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将顺风车独立于营运车之外,建立有利于顺风车管理和推广的相关政策,关键应该在公益和环保上做文章。
一是政府定价方面。作为公益资源,采取粗放化的管理方式更加合适,在定价方面,不考虑车型、装饰、新旧程度等硬性条件,按照里程补贴油费的方式更能彰显公益的目的。
二是将公益车与其他车辆进行区分。建立一份顺风车的管理档案,设计一个美观时尚的公益标识应该不难,如果顺风车司机愿意将顺风车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坚持下去,每年从政府手中获取一枚醒目的公益标识,即能从普通车辆中脱颖而出,又能使执法管理者和顺风乘客从车海茫茫中更好的进行识别。
三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公益车搭乘顺风路,说到底是方便了大众百姓。获得实惠的同时,监督反馈也是每个顺风车受益人应该履行的职责。对于各种“假旋风”、“真李鬼”,搭车人应及时与交管部门联系,便于交管部门掌握其违法事实。即起到肃清交通运营环境的目的,又能有效保护顺风车一族的公益成长。
要将顺风车打造成一项“全民马拉松”式的微公益活动,只在法律上确定其公益身份,扩大公益宣传还不够。顺风车主在履行公益义务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驾驶责任和风险,还会给自身出行带来一些不便利,这也是顺风车队伍难以壮大的原因。所以应该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给予其一定的支持和奖励。比如可以可以在车辆限行方面实施宽松政策,又或者对于顺风车在公益接送上累积的载客量,采取环保积分的方式,在相关政策性支出时予以一定减免优惠等等。
据报道,近日,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出租车行业改革的焦点问题时表示,未来将鼓励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合乘、顺风车。我们将可以预见,在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时代新风尚下,会有更多的顺风车行驶在公益、环保的大道上。
精彩短评:
避免顺风车成犯罪工具重在提高监管力度
从法律层面讲,司机和乘客均为成年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顺风车只是其交往的一种工具,至于顺风车使用者完成运输合同后如何与对方交往,与对方交往结果如何,软件平台无权干涉。为避免受到不法侵害,乘客及司机均应提高安全注意义务,不轻信他人。但这并不代表软件平台没有任何责任,其责任主要在于,必须严格履行审核义务,避免不符合条件者成为顺风车司机。否则,发生事故或其他安全问题后,因信息不真实而无法找到责任人,软件平台就该承担一定责任。(史洪举)
顺风车司机以车社交可以有
现代人一方面想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一方面又害怕社交,害怕受伤害,不想“与陌生人说话”。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矛盾的心理。虽然用微信摇一摇、用QQ等网络新型联系方式,也能结交朋友,但那毕竟是不见面的朋友,缺乏直观的感受,缺少面对面的交流。而以顺风车的方式结交朋友,扩大社交圈,恰好弥补了网络社交的缺憾,更现实与可靠。(卞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