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蔡婉香的“歌册”人生

12.08.2014  11:00

蔡婉香(中)在传唱歌册。

  原标题: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请看——蔡婉香的“歌册”人生

  “台湾海峡西南边,海岛东山旅游区,海碧天蓝浪沙白,林绿山翠水相依。”8月10日,位于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的“歌册传习所”,传出阵阵婉转悠扬的歌声,东山歌册的国家级传承人蔡婉香,正忙着向姐妹们传唱歌册《美丽的生态旅游岛》,准备参加国庆节文艺演出。

  6岁就会演唱歌册

  74岁的蔡婉香出生在铜陵镇一个艺术之家,从小就爱听、唱歌册。在她的记忆里,母亲和祖母那一代都把会唱歌册视为体面的事情,女儿出嫁也以歌册陪嫁。新娘第一次见男方亲戚,还要在厅堂唱歌,以示自己是大家闺秀。受家庭的言传身教,蔡婉香6岁就会演唱歌册。

  后来只要有空,蔡婉香就到各个歌册场去听人唱歌,默默记下来,之后自己学着唱。她文化水平低,但歌册为她打开一扇窗。如今的她,脑子里有几百首故事,她能完完整整地唱出来,甚至还留有《双玉凤》、《狄青》、《包公出世》等泛黄的清代歌册手抄本。

  有过辉煌与沉默

  蔡婉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山几百个歌册场的鼎盛,也经历过东山人“闻歌色变”的沉寂期。“那个时代,不止蔡婉香,古城铜陵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唱歌册。”东山县图书馆馆长、研究员游明元说,“歌册”自明朝从广东潮州传入,其曲调渐渐地被同化成别具海岛风味的“东山歌册”。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东山歌册”辉煌一时,到处可见“歌册”场。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蔡婉香能准确生动地通过韵律,再现每一个故事情节,加上声音甜美,声情并茂,一唱厝边知,老少闻歌来,她家的大院或“歌册”场经常挤满了听歌的人群。

  可是,到了“文革”期间,歌册竟成了禁书,数百家歌册场也消失了。蔡婉香冒险把20多本歌册藏在自家柜子里。“我是贫下中农,没人怀疑。”她笑着说,最重要的是舍不得。“那是传了几代人的宝贝啊,让我毁掉,真下不了手。

  蔡婉香早年担任城关食杂店会计,退休后积极参加“海滩歌册俱乐部”等文艺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蔡婉香发现,聚在一起唱歌册的只剩下老年人。她有些担心:“等我们这辈人老去了,歌册会不会慢慢就消失了?”她主动找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一边唱歌册一边录音下来,“这样我也不会有遗憾。

  欲让歌册“东山再起

  春天来了,百花争艳。2006年喜讯连连:东山歌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蔡婉香成为国家级东山歌册传承人;县政府将歌册列为地方曲艺重点保护项目,组织人员搜集整理歌册唱本。“我要让歌册东山再起。”蔡婉香表示。

  “正是蔡婉香等歌册老艺人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才使东山歌册重放光彩。”8月10日,在码头社区歌册传习所,省级东山歌册传承人、所长张丽卿说,2007年传习所成立以来,坚持做到每周3个“歌册传习日”,目前有学员24人,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10岁,学的歌册有十几本,多次代表镇、社区参加市、县演出,还到广东潮州市等地开展歌册传唱交流活动。

  如今,歌册再度唱响东山岛内,创新作品也如雨后春笋,有《好书记谷文昌》、《玉二妈传奇》等。蔡婉香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新曲目。七字一句,四句一韵,一二四句尾音是平声,第三句的尾字是仄声,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很难的事,她却学得津津有味,天天“册不离手,歌不离口”。

  东山歌册入选“非遗”后,喜欢歌册的人越来越多,台湾、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专家、艺人、歌友、媒体多次赶来研讨《东山歌册》、听她唱歌,并录了音,带走了一本本《歌册》。听着他们咿咿呀呀地学唱歌册,蔡婉香很感动,“我突然意识到,传承,不一定只限在东山岛,只要喜欢歌册的人,都可以是它的传承人。”新加坡口琴大师游宏钊在听完歌册演唱后,如获至宝,将许多歌册带回新加坡,谱成乐谱后用口琴演奏。“这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把歌唱给世界听,也许他们也会成为新的传承人,继续发扬和创新。”蔡婉香高兴地说。 ⊙谢汉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