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山绿水中“掘金”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
森林覆盖率75.7%,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 邵武从来不缺好生态。好生态,再加上好点子,邵武农民利用青山绿水铺出一条条致富的新路子。
怪诞养殖“瘦身鱼”
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山泉汩汩……2011年,在离邵武城区仅10余公里的晒口街道高峰村,20多户村民从这满目苍翠中“嗅”出商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红枫耕山队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百亩鱼塘,利用天然山泉水,搞起了生态养殖。和别人养鱼不一样,这家合作社为了养出“生态鱼”,可谓绞尽脑汁。
由于山泉水流入鱼塘前,要经过一片40多亩的山垅田。为了避免山泉水受到污染,确保“原汁原味”的山泉水进入鱼塘,合作社索性把这片农田全部租来,种上苗木。“良好的水源是养出好鱼的第一步。”合作社理事长付智刚告诉笔者。
别人养鱼追求“长的快、成本低”,而他们的“高峰泉水鱼”却想尽办法控制鱼的生长,让鱼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说,控制食量有利于鱼的健康,这样养的鱼活力更强,不容易得病。为了避免鱼类饲养过程中因鱼类粪便造成的水体污染,他们不使用杀虫剂,而是在鱼塘混合饲养具有改良水质的罗非鱼、投放具有净化水质的光合菌等生态手段来解决。
在这样严控生态的鱼池里,每条鱼都至少要健康生活500天以上,才能上市,养殖时间是一般养殖的三倍以上。
十分有趣的是,这里有一个鱼塘灌满清澈的山泉水,叫着“瘦身排毒池”,专门用于鱼上市前的“瘦身排毒”。养殖500天之后出塘的鱼,都要移入“瘦身排毒池”中放养一个月左右,以便最大程度代谢掉鱼体内的毒素,消耗掉多余的脂肪,然后才会上市。
独特的养殖方法使“高峰泉水鱼”肉味鲜甜,富有弹性,口感极佳,成了当地的招牌,深受消费者欢迎。
桑果园里的“秘密武器”
5月中旬,在省级生态乡镇——邵武市卫闽镇的一个桑椹园里,十几名妇女每天都能采出上千斤的桑果。
这处名叫卫闽田坊的地方,是一片十分开阔的沙洲地,毗邻富屯溪。由于土地贫瘠,地势低洼,这片沙洲地一直都是荒废着。十年前,村民“变废为宝”在这里种上260多亩的桑树。由于这里的沙土质非常适宜桑树生长,前来采购的客商评价说,这里的桑果是华东地区最甜的。
果园的承包人老陈告诉笔者,除了土壤本身十分优质,适宜桑果生长,生态的种植和管护方式才是产出好桑果的关键。
“这里的桑树全部施用发酵过的农家肥,而且从来不用农药打虫子。”果园的管护工人介绍。之所以不用农药杀虫,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秘密武器”——园子里每年还散养了2000多只土鸡。老陈介绍说,每年结的桑果,约有20%会自然掉落到地上,这都成了鸡的美味食品。
果园里散养的土鸡除了吃桑果还消灭了不少害虫,而且鸡还会把粪便排到桑树下。本来沙质土地是最不利于涵养养分,而鸡的小分量的施肥,反倒成为桑树最及时的养分。老陈非常形象的说,土鸡会杀虫、锄草、松土、施肥,是果园里免费“劳动力”。
这里每年可产桑椹达五六万斤以上,鲜果既可现吃,还可以泡酒。园子里散养了爱吃桑椹的土鸡,每年还可产2万多只独具风味的“桑椹鸡蛋”。到了采摘季节,这里都会吸引很多城里的游客前来,他们在这里或采摘桑椹,或买只土鸡,或带些“桑椹鸡蛋”,好生态成了农民的“金饭碗”。
野生茶由草变金
偏远的张厝乡是国家级生态乡镇,长年雨水充沛、云雾缭绕,毛竹林就有近6万亩。与别处不同,在这广袤的毛竹山林里,还多了一样“宝贝”——野生茶。
长久以来,张厝竹林里散布的野生茶树并未引起村民的关注,有的甚至把野茶树当成与毛竹争肥的“天敌”,进行清除。“毛竹林里长着野茶树,像野草一样,影响我们毛竹管护、挖笋,除了留些自家喝的茶,多余的恨不得挖个干净。”当地村民说。
但近些年,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兴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张厝的野生茶,恰恰因为原生态、无污染,成为茶叶市场上的“香饽饽”。
村民们开始引进现代的制茶技术,将野生茶制做成为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多种品种,价贱如草的野生茶开始“走出”深山,价格也从过去的每斤几十元,蹿到现在的四五百元以上。2011年用野生茶制成的红茶,在“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上摘得了金奖。
现在整个张厝乡拥有野生茶面积达上万亩。2010年,野生茶分布较多的张厝乡祝岭村村民还自发成立了洋半天高山云雾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家家都有面积不等的野生茶。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这家以野生茶为主打品牌的合作社,社员达127名,拥有野生茶面积达2000多亩。 ☉何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