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青菜“致癌”? 福州大学教授辟谣餐桌谣言
“隔夜的青菜可以吃”、“农残茶叶泡不出含有农药的茶水”、“水果变质不超三分之一可以挖除处理再吃”、大棚菜营养价值是否露天菜一半……26日上午,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食品安全科普公益讲座在福州开讲,活动现场为市民关心的食品安全支招,消除生活中的各种疑虑。
当天的公益讲座现场,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彬以《菜篮子里的传言与真相》为题,与听众分享他的食品安全实验结果,详尽解答群众关心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吸引了200多名市民前来聆听,听众们对他的许多新颖说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参与互动。
一些市民在现场提出生活中遇到的疑虑。邱彬教授展示的实验结果显示,隔夜的青菜不含亚硝酸盐,根本就没有“致癌”风险;目前茶叶生产采用的都是脂溶性农药,有农残的茶叶泡不出含有农药茶水来(乐果是水溶性的已经严禁使用,否则含有乐果残留的茶叶一喝就中毒!);水果本身也会产生催熟剂,催熟的水果没有安全健康隐患;甲醛溶于水,可以通过浸泡清洗清除;棚栽的农产品、人工养殖的禽畜蛋与“天然野味”一样安全……他特别指出,目前一些网络传言往往针对某种食品使用“长期食用可能致癌”说法,这种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缺乏科学依据,网友遇到这类传言不必恐慌,不要参与传谣。
邱彬还展望了一个“互联网 ”的食品安全模式,建议组建一个聚合生产基地、商家、冷链物流、保险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网络平台,实现产品快速销售且可追溯,将非安全食品排除在这种安全体系之外,提高食品安全保障。他表示,目前榕城各大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市民不必对餐桌安全过于担忧。
餐桌安全历来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福建省科协科普部部长杨采薇表示,近年来,一些危害群众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引起部分消费者恐慌,各种五花八门的食品传言、谣言、谎言趁机作乱,扰乱市场,举办“食品安全科普”系列讲座,旨在对食品领域的传言进行解疑释惑,提升广大消费者识假安全的科学消费能力,“食品安全科普系列讲座”将走进社区、学校、机关、企业,面向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
出席当天讲座的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坚持两手抓,做好食药安全工作,将“四个最严”监管要求落到实处,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开办食药科普讲座,请专家针对食品领域的传言进行释疑解惑,回应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此举既能及时澄清谬误,引导群众明辨是非,又能有效地普及食品科学知识,增强群众识假辨劣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延伸阅读:“舌尖安全”的部分传言与真相
传言一:“盐水浸泡”和“看谁烂得快”能测杨梅农药残留
杨梅样本用盐水浸泡约10分钟后,样本爬出了数量不等的不到1厘米长的白色虫子。按照果农和摊贩的说法,有虫说明没有喷洒农药;将杨梅样本静置在常温的室内,48小时后,杨梅样本陆续出现了腐烂、果肉干裂现象,不时冒出酸酸的刺鼻的气味,按照果农和摊贩的说法,这个杨梅样本最不可能有农药残留。
真相:农药残留检测需要专业仪器和一套精细的流程,“盐水浸泡”和“看谁烂得快”这两个“土方法”并不可行。果农在杨梅种植期间可能喷洒的农药分很多种,一些农药不可能完全杀死杨梅上的虫子,因此,虫子不能作为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的依据。另外,农药不能延长杨梅的保鲜时间,长时间没有腐烂的杨梅不能表明其喷洒农药。
建议:吃杨梅之前最好洗一洗,使用清水或盐水漂洗都有一定效果,用稀释后的苏打水浸泡冲洗杨梅,效果最好。
传言二:采取高温消除农残
真相:权威杂志《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报道,比利时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油炸可去除90%的农药,开水捞则接近80%。不过高温易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盐水也易破坏蔬果表皮细胞,得不偿失。
传言三:采取酸碱浸泡去农残
真相:建议用加了白醋、小苏打或食盐的水来浸泡果蔬,这有一定道理的,一部分农药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会加快分解速度。但这也会导致细胞通透性提高,使得表皮农药进入内部,更难去除。更有甚者,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能逐渐转化为敌敌畏,后者毒性是前者的十倍。因此,在农药种类未知的情况下,还是采取温和的清洗方法为妙。
传言四:那市面上销售的号称能“去除果蔬农残”的家用臭氧机有效吗?
真相:臭氧机确能去除个别种类的农药残留。这是因为臭氧有极强氧化性,能破坏某些农药结构,使其降解,但臭氧并不能“包去百残”。农药种类非常多,性质不同,有些是难以用臭氧去除的。同样,臭氧处理是否会导致水果维生素损失也未可知。(邱彬)(吴隆重)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