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凉了”,移风易俗方有未来
今年11月份,人民日报对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情况展开调查。调查发现,眼下结婚彩礼钱逐年上涨,成为困扰农村贫困家庭的突出问题。有些家庭因拿不出高额的彩礼钱,致使儿子迟迟结不了婚;有些家庭为给儿子凑钱结婚,既借又贷,债台高筑。“天价彩礼”要不得。(人民日报 11月4日)
每年年末,各种婚丧嫁娶便逐渐多了起来,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随礼返贫、因婚致贫屡见不鲜,城市如此,农村更甚。今年6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曾提到,根据农业农村部驻村调查发现,当下农民消费第一支出为食品,很多农民第二支出是人情礼金,超过看病支出。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乡风异变不仅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甚至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
决不能让人情味不能变成人情债。陋习之所以兴盛,背后是传统面子在隐性作祟,这要不得,也要不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奔赴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有些阻挠前行的旁枝末节,我们必须斩断剔除。回归人情礼金的本质,传统的礼金一来一回,是为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礼轻情意重,这是催化剂,而不是520强力胶水,强撑硬扯,反成负累。
曾记否,新中国成立时老一辈的婚礼情景,新人们朗诵革命誓言、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读结婚誓言,礼仪之风、节俭之风深入人心,你来我往之间,表达的更多是深厚的情感,而不是单薄的“面子”,双方都“乐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
怎样才是真正“有面子”?看金不看情不是面子、重奢不重俭不是面子、厚葬不厚养不是面子;礼轻情重有面子、勤俭持家有面子、厚养薄葬有面子。如何推进移风易俗,让陋习彻底“凉掉”?既然问题出在“面子”上,那就在“面子”上做工作。首先党员干部带头,按照不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不送不收非亲人员礼金、不搞封建迷信的“三不”标准,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效。其次,公墓里建有统一的办事场所,也有统一的办事标准,提倡办丧事都是在公墓举行,彻底杜绝了乱埋乱葬的现象,让群众少花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再者,引导基层民主协商,社区、村居制定了相关的移风易俗规章制度,并上墙公示周知。同时,针对人情礼金的约束,做好引导与宣传,让大家感觉到,这种攀比不是越高越好。创新教育宣传,让相关文明逐渐发生好的变化。
陋习“凉了”移风易俗才有未来。推进移风易俗,眼下看,每家都是受益者;长远看,子孙后代更是受益者。(鼓楼文明办 作者:陈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