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传统竹编技艺:破竹削篾 编织生活

25.07.2017  02:17
  •   破竹。

      福州新闻网7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朱丹华)闽侯鸿尾乡有“竹编之乡”之称,从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当地人都以家族作坊的形式从事竹编工艺品生产。2007年,以鸿尾等乡镇为代表的“闽侯传统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月17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鸿尾乡鸿尾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云飞在老宅为记者展示了竹编技艺。

      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竹编工艺经过夏商周、汉唐的蓬勃发展,在宋元明达到了顶峰。

      鸿尾乡地势不平,较难发展种植业,编织竹制品于是成了乡人讨生活的一门手艺。上世纪50年代,通过闽江从闽北等地运来的大批优质竹子,让更多鸿尾人走上了这条路。

      叶云飞11岁时拜乡里著名的竹编手艺人郑昌华为师,上山苦学3年。后来他开办了“云飞”竹编厂。上世纪末,“云飞家居”率先拿到外贸代理权,打破了闽侯竹编企业只是代工,外销产品没有自己品牌的历史。

      2009年,叶云飞拿到一笔业内少见的大订单,金额高达1亿元。那一年,是闽侯工艺品的巅峰年,也是转折年。之后工艺品外贸单的利润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骤降到10%。“云飞家居”遂开始试水内销,同时兼顾欧美市场……

      而今62岁的他,已经跟竹编谈了半个世纪“恋爱”。

  •   破竹。

       经久耐用有两条秘诀

      叶云飞告诉记者,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为原料,配上串丝、插花、雕花等。工序繁杂,多为手工完成。

      “编织之前,得先制篾。”叶云飞伸手操起一把脊弯刃薄的破篾刀,弯腰抓起一根两三米长的原竹,先把竹节的凸出部分磨平,再将原竹一头斜撑在地,挥刀对着另一头直劈下去,再顺势掰开。

      “篾条的宽度和厚度,要根据编什么器物、什么款式来决定。”叶云飞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破开原竹,把竹篾从竹条上一层层剥离下来。

      要编箩筐了。叶云飞一脚踩在横向摆放的篾条上,不断纵向编入新篾条,十指翻飞之际,筐底出现了一层套一层的图案,既纷繁复杂,又井然有序。

      叶云飞告诉记者:“鸿尾乡常见的竹编花样有20几种。编入文字最难学,学成后,能按名人笔迹把字编进器物里。

      竹编经久耐用,有两条秘诀:一要用厚实的篾条编织、粗壮的竹子箍边;二要挑选生长3年以上的竹子,在8月砍伐,因为这时的竹子含糖少,编成器物不易遭虫蛀。

  •   破竹。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后,竹编器物渐渐被塑料、五金制品取代。

      作为闽侯竹编企业的带头人,叶云飞不无感慨。他说,除了要完好地继承传统技艺,也要把握当下潮流、坚持技术创新,这是竹编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工艺品对美观的要求比生活器具高。有一回,叶云飞有个创意,想把叶子镶在竹箱上,然而叶子枯萎会变脆易折、长出霉点。这困扰了叶云飞一年,直到从荷叶蒸饭中获得灵感。他把洗净的新鲜树叶放入锅中煮软,加盐杀菌,捞起后在阳光下晾晒,叶子变得柔韧、不易变形,最终他的想法得以实现。

      对于竹编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叶云飞依然满心憧憬,他告诉记者:“相比塑料袋、塑料器具,竹编制品是绿色环保的,且具备艺术价值,一定会被人们再度接受。

  •   制篾。

  •   制篾。

  •   制篾。

  •   师徒一起编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