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郭丹:闽人著作与闽文化发展的“四库全书”

02.04.2015  10:59

  早于2008年,福建工程学院就成立了“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始了福建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编撰一部闽人著作与闽文化发展的“四库全书”。《福建文化汇编》现已公开出版第一、二辑,分别收录《文津阁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有关福建文献及研究福建文化的著作,共260册,收入福建历代文献599种,1050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当前,福建省正在大力开展“挖掘福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工作,启动了“八闽文库”文化工程,而《福建文献汇编》恰好可以为建构“大闽学”提供文献基础。为此,近日专访了《福建文献汇编》主编、福建工程学院苍霞学者郭丹教授。

  弥补福建没有总汇文献的缺憾

  龙超凡:福建工程学院为何要在福建省率先提出并着手编撰出版《福建文献汇编》?何时开始启动编撰?

  郭丹:福建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积淀的丰厚的文化资源,哺育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艺术家。这些闽地志士仁人的奋斗精神和道德风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或者是福建籍的,或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生活奋斗过,或与福建有关,他们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

  然而,我省文献虽卷帙浩繁,却一直零散未加系统整理,在《福建文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出版之前,福建一直没有总汇文献大成之举。目前,江苏、浙江等省的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已走在前头,《台湾文献汇刊》早已经出版面世,福建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远远落后于兄弟省份,与我省文化地位极不相称。2008年,福建工程学院成立“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聘请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教授和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卢仁龙先生为名誉主任,我为主任,朱晓慧教授为常务副主任,开始了福建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

  福建工程学院虽然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本科高校,但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近代著名文化人林纾和末代帝师陈宝琛以及孙葆瑨、力均等人于1896年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又是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福建工程学院的历届领导一向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特别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为建设大学文化服务。他们在整理挖掘林纾等创办人的文化遗产时,发现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拨出巨额资金,整合多种学术力量,成立了《汇编》的工作机构,开始了“汇编”整理出版的具体工作。

   全面反映福建历代文化学术典籍的面貌

  龙超凡:《福建文献汇编》收录哪些文献?您可否介绍《福建文献汇编》的编撰情况?

  郭丹:《福建文献汇编》为福建工程学院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的大型福建历史文献系列汇编。为了使《汇编》的编撰出版顺利进行,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出版编撰工作委员会,邀请了顾问,下设“出版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等机构,且有众多的省内外学者参加。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给予大力的支持,负责出版事宜。

  《汇编》所辑录的文献,限定为福建地域(以当代行政区域为准),所收文献时间下限定于1912年以前;所收文献,为闽籍人士撰写或编述的传世文献、以及虽非闽籍人士却是研究福建文化历史的著作。为使《汇编》尽量收齐福建地方文献,我们以文津阁版《四库全书》为依据。文津阁《四库全书》原藏于承德,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第一辑收录《文津阁四库全书》中有关福建文献及研究福建文化的全部著作,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辑,自唐宋以来迄明清历代名家巨匠之作均收罗其中,同时补录今藏故宫的《四库撤毁书》两种。全套书16开本,共160册,收书计361种,6500多万字,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第二辑依托《四库存目丛书》,择取其中有关福建历史文献编撰而成。全套书共100册,收入福建历代文献238种,4000万字,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目前第三辑的目录编撰也已经基本完成,第三辑继续以“四库”系列为依据进行编辑。但是,除了“四库”系列之外,其他的散见于各地的福建文献,我们也将继续编辑,或许出第四辑或补编。

  龙超凡:《福建文献汇编》所收文献的收录依据或主要考虑是什么?怎样尽可能地全面反映福建的历史文化?

  郭丹:《汇编》要比较全面地反映福建历代文化学术典籍的面貌,我们的编辑宗旨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在《汇编》编撰之初,我们便制定了编撰体例:一是所收典籍限定为福建地域(以当代行政区划为准)。台湾自清代中期独立建制,且又已有《台湾文献汇刊》等多种文献行世,故不阑入。二是所收典籍均为反映并体现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三是所收限于成书于1912年以前者。四是作者为福建籍知名人士撰写、编述的重要传世文献或是非福建籍人士研究福建文化历史的作品。以上原则,目的在于全面反映福建历史文化。也有不收录的几个原则,如福建籍人士参与的官撰之作,与福建文化无关的不收;寄居、寄籍福建的非福建人作品不收;为保存原貌,只限于影印;各类著述中之有关福建史料不做摘录辑入,只收完整之作。

  为什么要从《四库全书》中选录?主要考虑的是其系统性,同时也方便以四部进行分类。《四库全书》系列丛书现在出得比较齐全了。除了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出版,上海古籍社出有32开本)外,存目丛书、禁毁丛书、未收书系、续修四库全书等都已出版,查找方便多了。除此之外,地方文献还是有许多我们应该收入的,我们在后面的各辑中将尽量多的辑入。

  我们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出版为发端,是希望充分利用商务印书馆百余年来的出版资源进行整合。文津阁《四库全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是他们的镇馆之宝,但已经委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它与台湾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都得到广泛流行。而且,文津阁《四库》比文渊阁《四库》更加完整。所以我们《汇编》的第一辑即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发端,收书361种。《四库全书》收书总数在3600种左右。《汇编》第一辑数量竟然占了《四库》的十分之一,可见福建文献的丰富。

  龙超凡:与福建的地方文献汇编相比,《福建文献汇编》有何特点?

  郭丹:与福建其他的地方文献汇编相比,《福建文献汇编》首先在于时间跨度长远,从“四库”所收的最早的文献书籍,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福建历史上的文献特点,也可以从文献的集成上看到福建历史的发展变化情况。二是尽可能的收全。我们的目的是要能收集齐全。“四库”系列之外,还有地方文献,以至进一步收录福建文献善本、稿本、方志、金石、图录编等。三是书籍的目录编制、开本等都注重使用方便。

   为建构“大闽学”提供文献基础

  龙超凡:《福建文献汇编》是福建首部大型文献总集,如何保证它的学术严谨性与权威性?

  郭丹:作为一部大型的地方文献总集,当然应该保证它的学术的严谨性与权威性。严谨性首先在于它的编辑体例的严谨,具备学术眼光。权威性则在于它要能够真正反映出地方文化特点,并且有集大成的意义。这两点,在编辑《汇编》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的。比如,在既定的体例范围内如何甄别属于福建文献的作品,就颇费心力。面对众多的典籍,我们无法一一阅读后决定去取,所以要借重前人的成果。如在编辑第一辑时,我们参考了朱维幹纂辑的《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对从“四库”中辑录福建文献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是有一些福建籍作者作品被前人编入丛书中的,尚未收入。在第二辑中,我们以“四库”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为依据,但这两部书也有重复的,所以也要加以区别。此外,我们在编第一辑时以文津阁《四库》为依据,文津阁与文渊阁是有不同的,如《汇编》第一册第一部宋人陈瓘的《了斋易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则名为《了翁易说》,书同而名不同。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了翁其自号也”;而文津阁《提要》却说“了斋其自号也”。(阁书提要与《总目》是有差别的。)我们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所以书名则叫《了斋易说》。再一个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善本,或是稿本抄本,本来应该辑入,但文献保有单位不肯提供,也只好望洋兴叹。

  此外,毋庸讳言,《汇编》以《四库全书》为依据,而《四库全书》在版本方面并不是最好的,所以《汇编》在版本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在严谨性和权威性方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编撰中能加以弥补。就已经出版的两辑来说,我们也热切希望专家学者提出批评建议。

  龙超凡:编纂出版《福建文献汇编》有何意义?对福建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

  郭丹:《福建文献汇编》的面世,结束了福建省文献虽卷帙浩繁却零散未理的现状,弥补了福建省历史上地方文献大型集刊的缺失和地方总集的空白,与前几年出版的《台湾文献汇刊》形成文献集成之双璧,相映成辉,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所收典籍内容广泛,学术文化价值极高,虽仍非闽人著作之全貌,但已可以看见辛亥革命以前闽人著作与千余年闽文化发展之概要,集中体现了福建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是目前国内最齐全的福建文献大典,也是研究福建地方学术文化历史的资料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加强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而文献整理,正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福建省正在开展“挖掘福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工作,启动“八闽文库”文化工程,我们希望,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福建文献汇编》能够为建构“大闽学”提供文献基础,并为福建传统文化工程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