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人员当“中介” 地下钱庄成赃款“洗白”工具
随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加大,地下钱庄违法犯罪也愈演愈烈。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仅今年4月至今,全国已破获地下钱庄转移赃款案件92起,涉案金额8000多亿元。“从破获的案件看,地下钱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交易手段越发隐蔽,且日益成为贪腐资金的‘洗钱工具’,甚至一些银行人员也当起了‘中介’。”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处长欧阳雄近日介绍当前地下钱庄的新动向。
赃款“洗白”手段隐蔽
近年来,地下钱庄资金吞吐量逐渐放大,经营的业务品种也日趋多样,从过去的外汇买卖、汇兑已经扩大到提现、信贷、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几乎成了“地下银行”。与之而来的,却是监管部门对资金账户调查取证变得异常艰难。
欧阳雄介绍,地下钱庄往往通过“境内人民币、境外外币平行交割”的对敲方式,实现非法资金转移。这样的资金交易隐蔽,监管视线很难触及。在对敲方式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地下钱庄还会通过大量注册空壳公司、伪造单证、虚构交易,从银行渠道转移资金。
“地下钱庄控制的账户动辄数百个,涉及区域广,通过跨地区转账、网银转账、多次交叉转账,迅速隐蔽转移资金。因此,追踪起每一笔资金的最初来源与最终用途比较困难。”欧阳雄坦言。
何谓对敲?公安部经侦局反洗钱处副处长束剑平解释,是指境内的“客户”将钱交给地下钱庄,境内合伙人便通过微信、QQ 等通知境外合伙人,按照汇率将相应数额美元、港币等打入“客户”指定的境外银行账户。表面上看,境内的人民币留在境内,境外的外币也没有进来,但实际上交易已经完成了。
身份造假银行“放水”
据公安和外汇管理部门介绍,地下钱庄案件中最为关键的证据就是资金转账记录,但根据异常交易线索追查犯罪主体时,却发现注册身份全是假的。
“地下钱庄控制的公司都是‘空壳’,资料都是假的,如果银行网点稍微做核查,就能发现疑点。但正是因为银行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疏漏,才给不法之徒提供了通道。”欧阳雄说。
欧阳雄表示:“一直以来,监管部门都要求银行对客户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尽职审查,但从实际情况看远没有做到位。近期的案件发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利用银行客户资源做起居间介绍的生意。”
据欧阳雄介绍,目前,外汇局已经构建了一套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可以监测直接投资、货物贸易等几乎所有的外汇交易及对手业务经办情况。
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8月末,在外汇局查处的全部案件中,通过非现场检查发现并查处的案件占比达36.5%,罚没金额超过三分之二。仅2014年,外汇局就与公安机关合作破获地下钱庄30余起,涉案金额2000多亿元。新华社
(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