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纺织城”的似水流年

29.06.2015  16:01
今日热点 大人抱孩不慎致坠亡 只顾打电话一岁孩子16楼飘窗... 周立波调侃汉服像是洗浴中心出来遭批 网友要求公... 大连旅顺13分钟内连续两次地震 最大3.8级无人员 ... 湖南4岁男童被锁车中身亡 车窗上留有挣扎的手印 ... 成都男子当街向女友求婚 因未备案被警察带走(组... 跑男》暴露了多少“”成高big咖的傻白甜?(图)

  1990年元旦凌晨,郑州国棉五厂下夜班的职工走出工厂大门。

  纺织城,是郑州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郑州1928年建市,可谓“因工业而发展,因工业而兴旺”,曾是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在全国享有“纺织城”的美誉。

  郑州市棉纺路上的5个国棉厂,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它们见证了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国家投资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很快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仅一个国棉四厂四厂,1959年上缴利税就达3567万元,而国家在这个厂的总投资不过3628万元。

  1983年底,持续了近30年之久的“凭证买布”的制度宣告终结,市场放开了,老牌国有棉纺企业焕发朝气,锦上添花。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郑州浩浩荡荡的10万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纱、布,由国家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国家不再负责销售,吃惯了大锅饭的郑州纺织企业,没有走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表面上几个厂生产经营依然红火,已经埋下了衰落的伏笔。

  90年代初,棉花紧缺、成本上升成为引发郑州纺织业衰落的导火索,长期以来积累的“机制不活、设备陈旧、产品单一、包袱沉重”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集中凸现,生产能力从占全省的一半下降到不足1/20。

  2003年,“用土地换生存”的方法被政府采纳,也就是让六大棉纺厂搬迁,将原有厂址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用土地的差价来更新设备,重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商引资,行业重组,各个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

  根据棉纺区统一规划,原国棉厂区将会成为“郑州第二个CBD”,随着众多商业项目的进驻和资金的投入将引发新一轮的西区商业集聚,地铁1号线的开工建设对于增进东西联动、完善城市商业格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棉纺路为中心国棉厂区将会焕发新的活力,成为郑州高端群体聚集地,郑州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