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武创建"四无"平安村 夯实基层根基筑牢平安网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27日电(黄雪玲)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年来,福建邵武市为深化“平安邵武”建设,夯实基层维稳根基,全面开展了“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平安村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2016年,邵武市全年刑事案件发案、民商事诉讼案件、集体上访起数同比下降23.24%、4.26%、47.27%;重点邪教人员教育转化情况良好,有力保障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日前,记者走访了邵武市颇具特色的“四无”平安村,探访这些村子的特色做法。
水北镇:党员“三包五做”创“四无”
站在水北镇王亭村村口,一座座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民居十分醒目。走进村子,记者就能看到路边醒目的“创新之窗”标牌,标牌的宣传栏上写着“党员‘三包五做’创建‘四无’平安村”的宣传语。
将“四无”村创建活动与当地党员的“三包五做”紧密结合,正是邵武市水北镇王亭村的特色模式。
水北镇党委书记张晟告诉记者,所谓“三包”,即村党支部指定每位班子成员,按照网格分工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域,实现村党支部委员包党小组长、党小组长包小组党员、无职党员包农户,建立起村、组、户的梯级责任体系。
水北镇无职党员及时介入纠纷调解,让矛盾不出村。资料图“目前,水北全镇近千名无职党员都参与了‘四无’村创建活动,每位党员根据村组大小,挂靠联系了10-20户不等的农户。”张晟介绍,通过开展平安建设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协防、安全隐患排查和重点人员帮扶的“五做”服务,筑牢了水北镇的维稳防线。
今年64岁的老党员刘水僯,党龄已有20多年。2014年,他以无职党员的身份加入到王亭村开西组“三包五做”的责任机制内。
2015年7月,王亭村村民李某庆与李某文因316国道征地问题发生争执。原来,双方在早年田地划分时没有正式的确权分隔,因此征地工作启动后,两人对十米的边界土地范围争吵不休。
得知情况后,刘水僯立即赶到现场,分别向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并对双方进行耐心劝导。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将10米界线平均划分,签署了调解协议书,事情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发挥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就可以把化解矛盾纠纷网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张晟介绍,通过基层无职党员,各网格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日清制度,做到苗头掌控、提前预判、超前化解,极大提高了调处成功率。
此外,水北镇还成立了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落实信访积案、疑难纠纷“三调对接”、联调联处制度,攻坚化解突出矛盾纠纷。
2016年,水北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6宗,调解成功率达98.6%,其中基层无职党员就地排查化解的矛盾纠纷达90%以上,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
和平镇:巧借民间力量创“四无”
2017年年初,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部分村民因为村里防洪堤征地款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有的村民希望按户均分,有的村民希望按照人口分钱,但这样又涉及到出嫁的女儿、新生的婴儿是否应该拿到补偿款等问题。”和平村支部书记汤司明告诉记者,30多万征地补偿款项涉及60多户村民,要选择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方案太难了。
和平村村民张荣光今年已近70岁,在退休前是一名村干部。在此次征地补偿款分配问题中,张荣光一人挑起了重担,即使有的务工村民远在80多公里外的县城,他也坚持和每一户村民沟通了解情况。
最后,张荣光根据村民各家情况,制定了以现有人口划分补偿款的方案,征得大家的一致认同。“如果没有张荣光从中协调,这事情真没办法解决了。”汤司明感慨道,“拖了三个多月的防洪堤建设工程终于可以开工了。”
此次事件的成功解决,离不开和平镇成立的民间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
近年来,伴随着征地拆迁、古镇修复等工作的开展,加上地处山区,和平镇林权纠纷等矛盾隐患突出,综治维稳任务艰巨。为此,和平镇提出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宗族长者、老模范“五老”人员,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代表一委员”的力量,探索建立了民间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
据民间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副会长黄从先介绍,目前,和平镇共有村级民间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10个,聘请会员113人。该理事会以行政村为单位,并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理事长及理事,组建理事会机构。
此外,和平镇还参照人民调解“以案定补”政策,配套经费,以口头调解、书面协议调解、疑难民事调解以及重大、影响面广的纠纷调解四个类别为标准,分别发放每件5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贴,做到调解成功一起,补贴一起,有效保障理事会运作。
据了解,民间矛盾纠纷调处理事会成立以来,和平镇已独立或参与调解各类纠纷39件,调解成功38件,调解终结1件,调解成功率达97.5%,初步形成了“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基层工作新格局。(完)
【责任编辑: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