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连城掀起古建筑修复热潮 披上古装留下文化魂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航拍
老木匠马华树在精心制作遮风板。
芷溪慎修堂维修现场(资料图片)
13日下午,在连城县四堡镇雾阁村的大夫第内,四名木匠正忙着刨制木板,修复这栋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书坊,而在数十米外的另一处古书坊文峰挺秀,十多名工人也正忙着揭瓦维护,让这栋古建筑“旧颜”早日再现。
传统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人文以及美学的价值。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连城,在保护客家古建筑上下了大力气,不仅传统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居于全省前列,近年来更是掀起一阵修复古建筑的热潮,让那些蒙尘已久、几近没落的客家古建筑,再次披上“古装”,重焕生机。
创新式修复,重展旧时颜
“连城古建筑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全县共有72处182个单体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被列为国保单位的有3处81个单体,另有省级文保单位40个单体,就列入文保单位的建筑数量来说,排在全省前列。”说起连城古建筑,连城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朱金生难掩自豪感。
据朱金生介绍,连城古建筑资源丰富,但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这些古建筑大都无人居住,此外许多古建筑由于产权人众多、所有权人维修资金难以筹措或是使用价值降低(另建新房)而一度处于失管状态,一些有一定规模、造型精美且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构件残损糟朽,甚至有的古建筑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转机从2014年开始,当年9月,国家文物局实施国省保集中连片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在龙岩召开工作现场会,并将连城培田村列为首批实施项目和唯一现场观摩点。
“2014年以来,连城共争取4200余万元资金用于培田古建筑保护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培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修复工作,整体修复效果已初见成效。”连城县文物局局长伍玲金说。
资金问题解决,随后的修复技艺显得更加重要。伍玲金告诉记者,连城古建筑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传统形制,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复。为了保证修复效果,连城县文物局还编印了《连城县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施工规范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对方案编制、施工管理等都有明确规范要求。”伍玲金说,《细则》规定之细,连材料选择,具体到不同地面施工、木构件选材及施工等细节均有详细规定,为的就是保证古建筑的修复效果。
村民是古建筑的主人,要保证修复古建筑工程顺利进行,就要充分发挥村民们的“主人翁”作用。在古建筑修复过程,连城组织各古建筑业主成立理事会,全程参与古建筑修复项目活动,让村民们切实参与到修复中去,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修复工作。
去年,连城在古建筑安全上探索出了新思路——给文物投保。当地选择了安全风险系数较高的4座古廊桥和4座古寺庙作为试点,投保一年,保险金额达629万元,主要是为文物保护单位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损毁后,及时得到修复或重建。
此外,当地还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聘请文物保护员、巡查员,保护古建筑安全。
据统计,2014年以来,连城每年安排实施文物保护和文物维修项目均在20个以上,至2018年累计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维修工程项目50个,在建项目22个,完成维修设计方案项目48个,正在编制维修方案项目15个。
培田古民居,修复新样本
淡紫优雅的木槿花、鲜红艳丽的鸡冠花、橙黄娇美的射干花……近日,走进连城宣和乡培田村,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村子,飞檐翘角的高堂华屋,雕梁画栋的牌坊门楼,古色古香的书院,在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的药田花海的辉映下,吸引了八方游客驻足留影、啧啧称奇。
作为连城首批开始古建筑修复的古村落,当地以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相结合,对培田展开全面保护和有序开发,让这个有着“客家建筑瑰宝”美誉的小村庄声名鹊起。2015年元旦,在央视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培田村更是作为首集样板向全国推出。2017年3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推出《福建连城培田吴氏:兴养立教 善行可风》,讲述培田古村落的家风家训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培田这个藏在深山、尘封多年的小山村熠熠生辉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吴美熙、吴来星、吴有春等众多乡贤的努力。
村里的29位老人自发成立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会。他们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四处奔波,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查阅县志、乡志,收集散落村民手中的族谱,走访上百位老人,汇集培田历史、人文及建筑资料,搜集民间传说、故事,为推动南山书院及村里的古民居、古宗祠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不遗余力。
与此同时,连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培田古民居保护开发,改造提升景区。
连城县文体广新局先后委托相关单位编制古村落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重点建筑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故”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同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投入不低于当年景区经营性收入的20%。
如今,这个由千米古街、30余栋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学堂)、5座庵庙、2座圣赐跨街牌坊构成的7.2万平方米的美丽庄园,以“民间故宫”和“客家庄园”的姿态再现。
2005年,培田古村落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了“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中国传统村落”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样化利用,老房焕新春
在四堡镇的大夫第内,工匠们正忙着木构件的制作。“现在我做的是屋脊下的遮风板,这些曲线花纹都要用到老手艺,用凿子和刨子打磨。”63岁的老匠人马华树说。
像马华树一样通晓古建筑维修建造手艺的老匠人已然不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普及,老工匠越来越少。近年来因连城在古建筑修复上的大力推动,老手艺正在慢慢回归。
“等大夫第修复完成后,这里将作为四堡雕版印刷术的技艺传习中心对外开放,充分体现它的文化价值。”连城县文物局工作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修复古建筑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古建筑再现活力,让这些充满文化的载体延续它厚重的生命,发扬其脉动的文化因子,成了连城当地的又一个新课题。
探索早已开始。据朱金生介绍,依据各古建筑的特点,连城因地制宜,多样化利用这些古建筑,让它们焕发“第二春”。
培田古民居的例子最为典型,由于古建筑成群连片,修复后景观效果好,现在培田古民居已成为连城的一个标志性景区。据统计,2017年培田古村落接待游客15.8万人次,收入381.5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培田古村落景区接待游客11.1万人次,门票收入247.2万元,两项数据均同比增长30%以上。古建筑的保护让培田旅游收入逐年提升,给培田村民带来了直接收益。按照约定,门票收入的25%~28%将支付给理事会,再分配给各厅堂和全村群众,用于村民的医保补助、养老金、奖助学金和村里开展民俗文化体育活动等的开支。
将古建筑作为文化展览及传习中心,则是另一种方式。如:四堡定敷公祠建成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培田如松堂建成培田历史文化展陈馆,四堡“山光入户”和大夫第即将建设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馆和技艺传习中心,芷溪澄川公祠将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芷溪花灯的传习中心,培田绳武楼,建立培田手工艺博物馆和传习中心……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在不改变文物风貌和格局且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当地尝试将其改造成客栈等经营服务场所。现在,培田紫阳书院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民宿备受游客青睐。
在大力保护和有序开发中,历经岁月打磨和风雨侵蚀的连城客家古建筑,那些幸存下来的布满沧桑的牌坊、门楼、古民居,仿佛又复活了,它们再次穿上“古装”,重现风采,同时体内的文化血脉与灵魂,再次脉动起来,为家乡的人们留下一段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