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尼交往秘闻:辛格困北京3年未能面见毛泽东

22.05.2014  20:18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原标题:60年前的一段中尼交往秘闻

   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辛格困在北京,始终没能得到面见毛泽东的机会。尼赫鲁访华期间,本就情绪不稳的他骤然爆发

  本刊记者/滑璇

  1989年,夏登峻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身份,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在一次聚会上,他得知女主人的丈夫曾在美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做过17年武官,刚刚卸任回国,于是用标准的尼泊尔语向他问候:Namaste(你好)!对方听后,满脸惊讶。

  夏登峻简单地告诉对方,自己曾在西藏当兵10年,接触尼泊尔商人较多,所以会尼语。

  他说,自己曾在拉萨见过尼泊尔前总理孔瓦尔·英德拉吉特·辛格,向前武官打探辛格的近况。对方说,辛格已于1987年过世(另有1982年过世之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重庆一家医院病房里见到的夏登峻,开朗、健谈,常大笑出声。谈到一些细节时,这位87岁的老人会靠在床头,闭目回想。

  老人的二女儿夏小俊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她说,父亲过去在涉密部门工作,不该讲的绝对不讲,这些60年前的往事,连她也从来没有听过。

   “喜马拉雅的罗宾汉

  1952年,26岁的夏登峻已从著名的震旦大学法学院毕业3年。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的他,就职于四川省公安厅。

  9月的一天,夏登峻突然接到处长刘锦洲的指示:到李家钰公馆向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陈希琛处长报到,以接待主管和翻译的身份,迎接从尼泊尔来的公众领袖辛格一行。刘锦洲强调,这是一项绝密工作,要多请示汇报。

  高占庭也接到了指示。19岁的他,已参加革命多年,枪打得准,车开得好,是政保处所属的政保队的骨干,因此被调来执行保卫任务。

  第二天一早,夏登峻按时来到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92号的李家钰公馆——彼时为四川省政府交际处下辖的招待所。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如今的文庙前街92号,早已面目全非,变成了一个居民小区,唯有进门后右手边一幢青灰色砖瓦、绛红色木制栏杆的二层小楼,还保留着旧有的样子。

  今年80岁的高占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保存下来的这幢二层小楼,正是这批流亡中国的尼泊尔人当年居住的地方。首领K.I。辛格和将军K.B。格隆住楼上的单间,参谋和士兵住在楼下,两三个人一个房间。

  这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南亚人。包括辛格和格隆在内,共27人,绝大多数为尼泊尔籍,少数参谋为巴基斯坦籍。

  这原本是尼泊尔境内一支2000余人的反政府“起义军”。

  1951 年,在印度的支持下,统治尼泊尔一百余年的世袭首相拉纳家族被赶下了台,特里布汶国王重新掌权。

  早年曾在印度、泰国求学,在缅甸行医的辛格,回尼泊尔参与了这次行动。由于拉纳家族仍有两名成员在政府和执政党——尼泊尔大会党中占据显要位置,辛格拒不执行大会党的停火命令,因而被捕。

  1952年下半年,在被捕、越狱、再被捕、再越狱之后,辛格带领追随者,翻越喜马拉雅山,从聂拉木山口进入中国。他们在西藏定日碰到中国军队后,主动缴械投靠。

  不久,大部队被遣返回国。留下的20余人,在中国政府的安排下,追随辛格来到成都。

  负责这批特殊客人日常起居的夏登峻依稀记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房间里常摆着一盘盘切好的广柑(四川话称橙子),供人食用。公馆院子里还有几棵品质上乘的水蜜桃树,每年结果不多,但味道异常鲜美。“那几棵树上的桃子都是有数的,这棵树上的要送到北京给毛主席,那棵树上的给其他领导人,四川省只能留一棵。但是必须留下两个桃子,给辛格和格隆。

  在夏登峻的记忆中,时年46岁的辛格粗壮结实,有着暗古铜色的皮肤,嘴唇上两撇浓密上翘的胡子,格外显眼。

  这个曾经多次被捕又多次成功越狱的外科医生,因领导农民武装劫富济贫,在民间素有“喜马拉雅的罗宾汉”之称。夏登峻注意到,尽管在半疗养中,辛格的状态也与手下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