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转型窗口” 民资、非煤成山西投资增长主动力

12.04.2016  10:56
  

  高度依赖煤炭产业的煤炭大省山西在煤炭行业陷入亏损的情况下,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以空前改革力度推开“转型窗口”,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推开“转型窗口

  “煤炭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这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困境的真实写照。自1999年喊出“调产”以来,山西经济结构调整频遇“热市场”,“一煤独大”反而越调越“”,越调越“”。

  2012年以来,煤价连跌。从2011年山西吨煤利润139元,到2014年“买不上一瓶矿泉水”,再到去年“挖1吨煤亏10元”,山西经济第一支柱煤炭产业快速陷入净亏损。

  受此影响,去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出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亏损,山西煤炭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量价齐跌”,“转型窗口”再次显现。

  这一次,山西顶住经济下行的严峻压力,以“空前力度”深化改革,全面开启“煤炭革命”,祛除“煤炭依赖症”。

  2015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启动“煤炭管理革命”。

  之后,山西煤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出台,过去63项审批事项精简为38项,煤矿“六证”变“三证”,企业事务性负担减少1/3,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实施。从今年1月1日起,山西煤炭资源实行一级市场招、拍、挂以及共伴生矿业权一体化配置、矿业权二级市场调控监管。过去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白菜价”买卖煤炭矿业权引发的市场暴利,将得到有效调控。

  变“输黑色煤”为“输绿色电”。到去年底,国家能源局委托山西核准的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全部核准完毕。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时限由2020年提前至2017年底,去年计划完成的1400多万千瓦机组改造任务超额完成。

  同时,山西全力开展国家电力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煤层气矿业权审批改革试点落地。

  “三个突破”补齐发展短板

  由于“一煤独大”,长期以来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向煤炭。“抽水机效应”下,“资源高地”成了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谷地”。去年以来,山西找准突破口,三管齐下,补齐短板。

  去年,山西打破长期由十多个部门、分属31个(项)科技计划的老模式,探索建立省级科技管理新体制,将所有科技计划归口到科学技术费类进行预算。全年山西有效发明专利较上年增长近三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约四成,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上升两位,排全国第十七位。

  除产业上“一煤独大”,在企业层面,国企“一企独大”制约着经济活力的发挥。去年,山西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30万户,同比增长超过1/3。目前,总规模50亿元的民营企业创新投资基金正在筹备设立。

  金融方面,曾以“晋商票号”辉煌一时的山西,不论一板、二板、三板,还是四板,如今都是“短板”。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去年山西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达29家,比上年增加7倍。全年山西实现各类融资4498.8亿元,直接融资占比56%,融资量是间接融资的1.25倍,直接融资规模首次超过间接融资规模。

  构筑增长“新动力

  一年多来,改革红利逐步显现,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累积,山西“畸黑畸重”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业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显示,去年山西服务业比重较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近年来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在工业经济严重下行的情况下,服务业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成为山西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74%,比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传统工业,非煤产业比重达53.2%,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为10.4%,首次超过10%。

  民间投资、非煤投资成为山西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山西民间投资占比超六成,非煤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八成。

  绿色发展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去年山西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近三成。近3年来,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两米左右。(中华工商时报梁晓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