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创手术”减少“开膛破肚”
“不破路就能修好管道?”“没问题,新技术办得到!”
昨晚8点多,在仓山区高旺路上,一场地下管道“微创手术”正在进行。一辆“小黄车”、一圈水马围挡、几名熟练工……与往常封路开挖的“大阵仗”施工场面相比,这一不封路、不开挖的“小场面”,显得相当不起眼,周边不少居民还满腹狐疑。
现场施工负责人耐心地对围观的居民解释说,别看这是“微创手术”,修复效果却不会差,最关键的是,施工对周边群众的出行影响、噪声污染几乎没有,效率也提高很多。
“原来以为他们在抽排污水,没想到是修管道。”一名依伯感慨地说,以前修管道动不动就挖路,给老百姓带来极大不便,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技术,太棒了!
为保持治水成效,让雨污水管网健康运行、污水处理率稳步升级,我市于去年启动了全国规模最大、施工范围最广的排水管网修复工程。为了让这次大规模施工尽量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我市引进国外先进的非开挖修复管网新技术,并全面推广应用。截至昨日,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2522公里“带病”雨污水管网,已有1702.9公里得到修复。
修复一段管道 从1周缩短至1天
因长期“劳作”,埋设于高旺路地下的管道出现破裂、渗漏,如果“伤口”不能“愈合”,就难以胜任沿线污水的收集工作。
“正在纤维布上涂刷的是树脂胶,是修复坏管道的好材料。”昨晚,高旺路管网修复工程的“责任医生”范博毅指挥着工人一遍遍耐心涂刷。厚厚的树脂胶与纤维布连成一体,形成一张大“创可贴”。确认管道干燥、干净的“术前”条件后,“创可贴”裹在气囊外,经引导入管,到达“手术”位置。
定位、胀圆、固化,监视器上,随着管道检测机器人的爬升,修复全过程清晰可见,每个环节也都被一一记录。记者注意到,从“术前准备”到“手术”结束,只花了1个多小时。
范博毅说,这种新工艺叫树脂固化,相当于给管道打补丁,不仅施工时间短,且抗腐蚀能力、水密性都比较好。
中铁十八局连坂片区管网修复项目总工张建伟告诉记者,以30米长的一段管道为例,若采用传统修复工艺,从开挖到铺设新管、恢复路面,综合用时最短也要1周;采用非开挖新技术施工,耗时最长也就1天。
各种“病害”均有“微创”解决办法
连坂片区共有480公里管道需要修复。除了无法满足现有污水承载量或经测定确无修复价值外,能够修复的,都采用非开挖技术进行施工,如下藤路、东园路、齐安路、首山路等。
在首山路,120米管道已修复过半。这里除了应用树脂固化技术,还实施了紫外光固化、铣刀机器人、胀管法等“复合型手术”,集多种非开挖技术于一体。范博毅说,同样以常规30米长的一段管道为例,有的只有一两个破裂或渗漏点,可以通过树脂固化来“打补丁”;有的三四个或更多坏点,就用紫外光固化办法,给管道包裹一层具有防护功能的复合材料,相当于穿上一件“新衣服”;铣刀机器人则可以直接钻入管道,“砍断”或磨平侵入的树根、凸起物,之后实施修复。
“遇上‘患重病’的管道,还可采用胀管法,直接把新管顶进去‘除旧换新’。”范博毅说,在连坂片区,非开挖技术应用于约40%的管道修复工程。
城区2522公里管网 修复进度过半
记者从昨日举行的城区排水管网修复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我市前期已对四城区2522公里旧雨污水管网进行了详细排查,共发现病害6万多个,其中三四级病害(塌陷、破裂、脱节等)2万多个,目前半数已完成修复。整个管网修复工程分五大片区,洋里、祥坂、金山片区均完成超六成,祥坂片区及浮村片区完成超七成,共完成1702.9公里管网修复,总体进度已过半。
“既要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又要尽最大可能不扰民,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为此想了种种办法,作了多种尝试。施工项目中,除了经论证确有必要开挖的,其他的一律采用非开挖的方式进行“绿色”施工、环保施工。
为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我市还对五大片区全面展开监督检查、随机“飞行检查”,每个非开挖修复点均要有成品留样备查;每次非开挖“手术”后,都要进行修复前后的CCTV(管道内窥摄像检查技术)检查,并全部录入信息系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