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雯:“95后”闽剧青衣的戏曲之路
赵嘉雯的家就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后头。还是个女娃娃的时候,邻居小孩每天看电视,她常顺着椰胡声和唱戏声跑进剧院,在台下痴痴地看着台上的表演。
时光流转,台下小戏迷已成台上人。女孩亭亭玉立,轻甩水袖,闽剧的悠悠余韵流转在女孩的一颦一笑中。
生活中,赵嘉雯快言快语,洒脱肆意,有着24岁女生该有的青春个性。如何吃透戏本中人物的沉重,这位从小在戏曲中获得艺术滋养的女孩,用天赋与“较劲”走出自己的戏曲之路。
▲赵嘉雯(前)出演闽剧《陈若琳斩皇子》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以赵嘉雯为代表的“95后”戏曲演员,已被视为闽剧承上启下的一代。面对期待,赵嘉雯有着自己一贯的“哲学”:演好当下,一步一步来。
闽剧“DNA”
早上7点,赵嘉雯起床,热身,练早功,然后一头扎进排练中。居家休息、剧院排练、下乡演出,在这三个模式间来回倒腾,已成为赵嘉雯近半年的日常。
临近年底,有两个大戏要上。即便疫情致使演出取消大半,但她“睁开眼就是排练”。在剧组间往返的她,忙起来连上次洗头时间都记不清。微信列表置顶的“文件传输助手”成为她的好帮手,绿底黑字的对话框内,记录下一条又一条待办事项。
太累的时候,赵嘉雯也会气馁,但“累就多睡会儿”,放弃二字却不会轻易说出口。这份不舍,大概可以归因到赵嘉雯身上的“闽剧DNA”。
爷爷是闽剧演员,父母都是戏迷,家里总放着闽剧唱段。“看大人在演戏,就觉得好玩、有趣。”年幼时的她福州话都听不全,但妈祖传说、仙女下凡的故事,伴着演员咿呀的唱腔,就这样在她脑海中存档。
那时赵嘉雯身体不好,妈妈带她学压腿、练下腰,以强身健体。这些都是戏曲基本功,懵懂又体弱的年龄,她水到渠成地打下未来进入剧院的基础。
12岁,赵嘉雯不出意外地考进福州市艺术学校,开始系统学习闽剧。尽管基本功早已熟稔于心,但初入专业院校,腰腿功、毯子功、水袖功、把子功、身段组合等的练习,还是让她忍不住将在校六年的学习总结为:“戏曲真的要求特别高,没有毅力坚持不下来。”
赵嘉雯现在的手机上,还存着那段岁月的练习视频。她点开一个视频向笔者介绍下腰的玄机,“下腰时,老师手压着你,她全身力气就压在你身上了,非常非常重。” 有时还要顶着很重的桌子练,身体疼痛不已,赵嘉雯扛了下来。
因为个头高挑,赵嘉雯被老师安排的是青衣角色。戏曲中会根据扮演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区分出不同的旦行。一般来说,青衣的角色是端庄、娴静的。在表演上,青衣的要求往往也高,唱功需过硬,因为青衣行为端庄、动作幅度小,演员需要通过脚步、眼神等细微变化传达丰富的内心活动。
为了苦练技巧,自觉“很笨”的赵嘉雯总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我学东西并不快,一直琢磨一直练,学好几遍。”这样反复再反复的“笨办法”,至今仍被她奉为圭臬。
“第一次觉得演一个人物特别满足”
2016年,19岁的赵嘉雯从福州市艺术学校毕业,作为青衣新秀,进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进团之初,除了工作强度,她面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白天担心达不到导演的要求被训斥;晚上闭上眼都还在担心第二天的排练。
一个走过去的动作,赵嘉雯会花一个两个小时反复练习。她不仅是要记动作,更要“抠细节”——动作做完后,人物的想法、身段,剧情的衔接该如何捋顺……思虑过多,就忍不住一直挂念。参加比赛时,一个十分钟的折子戏,她每天等别人走了还留下练,最后踏着夜色回家。
“有时候你做的很多事情是得不到回馈的。比如剧院里干了好几十年还是跑龙套的大有人在。”高压与焦虑让赵嘉雯一度动了退出的念头。
入院第三年,演一本大戏的机会突然降临在她身上。赵嘉雯演绎的角色,是《乞丐皇帝》中朱元璋微服私访时伴君侧的大脚皇后。大大咧咧的她坦言,收到通知时“有一点点惶恐”——之前虽然登台经验不少,但戏份这么重、还有“带名”机会的演出还未曾参加过。
这是一出被多次演绎的保留剧目,剧院只留给赵嘉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背戏、排练、看片的准备工作。她调侃说,那时唯一的老师就是“录老师”——录像带。
一个月后,随着台下掌声响起,赵嘉雯参演的首场大戏顺利谢幕。没有出岔子,让她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观众鼓掌的那一刻,你会得到满足,会觉得这才是演戏”。那一年,她不仅带着这个角色多次随剧院下乡演出,还跨越海峡到台湾表演,收获诸多好评。
自此她再没想过离开剧院,取而代之的念头是:争取机会继续演下一本大戏。
“好好演戏,不想太多”
累的时候,赵嘉雯还是会想休息。但穿上戏服后,她总能一心一意投入到角色中,疲惫荡然无存。她说:“因为那一刻,开始享受演绎这个人物。”
17岁时,在艺校学习的赵嘉雯第一次上台表演。虽不是正本大戏,但面向评委和观众,紧张仍不可避免。但演过了两分钟,她就自然进入角色,不会顾忌台下坐了多少人。
“这就是入戏。”赵嘉雯解释道,“你和角色融在一起,说话都变成这个人物的感觉。”
那时,她演绎的角色是闽剧《红裙记》的柳氏,一位深陷婚姻家庭困境的弱女子。
年少的赵嘉雯要如何去驾驭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除了吸收老师的指导,她还放进自己的理解。
她捻起手,低头望地,转而抬眼,顾盼生姿,随即身体猛地后仰。示范过后,她解释道,有时候可以设计一个眼神或者身体的动作,来体现角色当下的心理状态。
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在排戏中如何表达内心戏?“有些人就搓手,做出想一想的样子”。赵嘉雯的处理方式却是,先抬头,想着想着,然后一个抬眼,“那种感觉就对了”。
赵嘉雯自嘲,自从进入这一行,看戏心态变了:不再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思考。“看别人等于看到自己的影子,会想这里该怎么演;这个人哪里演的好,我可以借鉴”。
有时候她会思考,如今闽剧还能凭借什么吸引年轻人。“只能是创新,让戏曲面向大众,传统之上叠加现代元素,抛些现代的梗,不能死气沉沉。”一些传统的老戏,赵嘉雯会尝试用一种活泼的方式,体现在唱腔或者念白中,显出新时代的活力。
戏曲演员是可以陪着观众老去的。赵嘉雯听老院长说过,以前的戏迷都比较狂热,福州城内的戏,从南到北,一个月几十场都会跟着。“现在没有了。”
老演员离开舞台,那批观众依然作为熟面孔坐在台下。新演员却有些许青黄不接。和赵嘉雯年龄相似的“95后”,剧院内有十几个,但显然是不够的。
想要做好“中坚力量”,赵嘉雯自觉和前辈比还有距离。向剧院内的大青衣们看齐,赵嘉雯算算,到退休还有30多年的戏可以唱。如今,她更愿意关注当下,“好好演戏,不想太多,我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人”。(文 | 彭莉芳)
【责任编辑:赵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