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让“非遗”的种子落地生根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集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非遗文化 研学旅游”文旅综合体,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驻,吸引学生及游客来此体验、互动,感受传统文化。(12月16日新华网)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古老最鲜活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凝聚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始终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秉承着虔诚和敬畏之心,将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培育青少年树立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走出去,让非遗的种子落地生根。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非遗文化 研学旅游”文旅综合体,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在动手中实践,在实践中认同,让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河南省许昌市用生动鲜活的非遗研学为我们树立了传承和发扬非遗的典范,值得点赞和推广。
青少年正处在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形式丰富、鲜活的户外研学形式极大调动了他们“走进非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的技艺解说和展示中,青少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教学中,青少年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丰富多样的过程体验对于他们提升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这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今后加入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有利于破解非物质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
走出去,让“非遗”的种子落地生根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可从政策、资金上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建设进行扶持;社会可充分挖掘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品,从浓郁氛围、积极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等入手;学校可通过“内化融合”的方式,通过校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本课程,课外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等方式,让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家庭可将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多方合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入孩子脑,入孩子心,让“非遗”种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厦门文明网 陈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