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国开花 专家称勿一窝蜂

19.09.2014  12:28

  近日召开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在他开出的三张“清单”中,“负面清单”便是其中之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热词。“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项引人注目的制度变革,正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所涉领域也远远超出了最初制度设计所针对的外商投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负面清单’是当前政府改善治理的一个平台、抓手和路径,在中央尚未出台统一的‘负面清单’之前,地方的先行先试,应考虑采取绩效管理,保证确有效果,而不是简单地一窝蜂全上”。

   从外商投资延伸至多个领域

  新近的一系列部委或地方政府的改革动向中,都能找到“负面清单”这四个字。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近日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演讲时说,今后将将进一步简政放权,逐步引入“负面清单”模式,除了直接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的行政审批事项,其他的将逐步取消。

  证监会正在修订中的资产证券化相关规则试图推动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即只要支持资产不属于负面清单之列,均可以通过备案发行,而不再需要经过繁杂的审批过程。有业内人士透露,负面清单可能将包括10类支持资产,主要排除了政府税收和部分政府融资平台类标的资产,以及不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或者现金流不确定的不动产或者资产凭证。未来可能会禁止支持资产种类超过一种标的资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