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相遇 “诺贝尔奖”与“佛教”擦出智慧的火花

29.10.2015  16:54


生命的相遇 “诺贝尔奖”与“佛教”擦出智慧的火花

佛教在线江苏讯  2015年10月24日至25日,在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一场分论坛上,“诺贝尔奖”与“佛教”,两个看似完全无关的名词,因为一次对话而被称为“生命的相遇”。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二人畅谈“佛教”,让“诺贝尔奖”与“佛教”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其实,除了上述的两位“诺奖”获得者以外,还有不少“诺奖”人士都或多或少谈过关于“佛教”的话题。

莫言:我对宗教充满敬畏

在莫言的不少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其中,《生死疲劳》这部小说的灵感更是源自佛教经典。莫言认为,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他相信命运的存在,认为很多必然的东西就是属于“”的范围,偶然的东西可能是属于“运气”,比如说,运气很好,一抬头掉下来一个馅饼。

在谈到佛教对自己的影响时,莫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或者说从家长那里最早受到影响的,应该是来自佛教的影响。“当然我也进过很多西方的那种恢弘的大教堂,也进过很多非常庄严的伊斯兰的清真寺,我对这些宗教都充满了敬畏。

理查德·罗伯茨:如果让我选择宗教信仰,我会选择佛教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如果让我选一个宗教信仰的话,我会选择信仰佛教。因为我发现世界上好多宗教有一个问题,它容易和别人区分开来,然后产生争执、分端和意见。但是佛教好像温和一些。” 理查德·罗伯茨说。

他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有尊重,这点与佛教徒是保持一致的。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我对自然界的生物、动物、植物、细菌如何正常的运作,以及他们之间的奥秘非常有兴趣,希望去了解。我们正是因为对事物饱有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所以才希望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家、佛教徒都是对自然世界是有敬畏的。我也希望其它的宗教都对自然界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托马斯·聚德霍夫:东方哲学更加侧重内心

托马斯·聚德霍夫表示,东方和西方哲学各有特点,东方哲学更加侧重于内心、世界、宇宙的范畴,而西方哲学更关注个人和人所生存的具体环境。他认为,当前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因为不符合伦理道德,人们未必能够应用。伦理道德的问题并不应该由科学家讨论,而应该由整个社会来共同探讨。

潘宗光: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潘宗光第一次走近佛教。在听完一次佛教讲座之后,他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很多佛经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科学家遇见佛教,一场场关于“生命”的探讨启发无数。而“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诺奖”得主或是高僧大德,他们共同的祈愿都是美好与和平。

此外,在2015年5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齐聚北京,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等进行了一场医学与宗教的高峰对话。印顺法师表示,佛教的种种教义和修行方法,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佛教中以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的思想,正是在回答生命的意义。(文: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