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唤醒”财政存量资金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非常评
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没花出去的专款专用资金……这些以往趴在账上的财政存量资金,今后有望被“唤醒”。据新华社报道,国办21日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亮出加强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等十大具体改革举措,标志着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改革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一边债务高企,一边财政资金闲置?
在地方财政本已债务高企之下,整体上再新添贷款增量显然不可能,而只能去找财政闲置资金的存量。
在多次释放信号之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终于落地。对《通知》细加研读可以发现,此次相关的盘活举措不仅覆盖面广,且其配套处理方案更具闭环效应,针对十大改革举措,此次国务院还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案,力求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番举措,既对我国财政收支乱象作了有序梳理,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当前所面临的短期困境,在资源供给端上作了有力支撑,其意义自不待言。
历年来,在我国既有财政体制弊端及地方政府有意为之的双重驱动下,包括往年结转资金、财政专户以及预算外偿债准备金等,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地方政府有意构筑的“弹性资金池”。而对这种乱象及时出台明确的改革举措,无论是出于辅助财税体制的整体改革,还是出于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都很有必要。而如果我们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置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行考量,那它非但有必要,更堪称意义重大。
得看到,自2010年以来,我国地方债务就一直高企不下,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又有规模不小的财政存量资金长期闲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仅9个省本级和9个市本级的财政存量资金就高达7673亿元。上述矛盾现状,直接构成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短期困境。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就处于持续下滑通道,而这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构成不确定性风险。
故而,要防范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则必须做到我国经济的短期维稳。也即是说,短期内我国还有启动一定幅度投资拉动的必要。而启动一定幅度的投资拉动,在地方财政本已债务高企之下,整体上再新添贷款增量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去找财政闲置资金的存量,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说,此次唤醒财政存量资金,是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必要前提。
当然,向财政存量资金要增长动力,固然是极其必要的,我们更希望,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速度,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注入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 □杨国英(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是时候调整预算年度起讫时间了
按照当下的预算编制,已经批准的拨款大多不能在年初到账,结算时却都以历法年度为起讫,造成了财政资金沉淀等弊病。
一方面,财政收支压力大,一些支出项目资金短缺;一方面,大量财政资金“有钱花不出”,甚至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在此情境下,国务院首次全面部署唤醒财政存量资金,对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助推实体经济运行大有裨益。从《通知》明确十项措施看,它有助于强化财政纪律,也势必会对解决短期内存量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但就体制角度看,更要把注意力放在防止产生新的财政存量上,这就对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首先,《通知》中述及的十项措施也提出了“编制三年滚动预算”,这是个比较大的改进。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财政资金沉淀与预算编制有很大关系。我国各级政府人大会议召开,大都在1至3月,人大会议召开后,财政预算才能通过;但财政资金又需要支出。按照这种方法,已经批准的拨款大多不能在年初到账,结算时却都以历法年度为起讫,造成了财政资金沉淀等弊病。突出的例子是财政补贴。地方拿到中央或上级补贴资金往往已是下半年甚至年底,当年无法执行,而地方财政早已保障了支出,这就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沉淀。因此,应考虑调整财政年度,使预算与执行相一致。
再者,这次改革提出清理整顿财政专户的举措,有助于改变财政支出事出多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快提高财政资金支出、尤其是民生类支出的透明度。当前,因透明度缺乏,我国支出规模、支出进度、支出效率等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可及时发现资金沉淀问题,提出动态的调整办法,及时消化沉淀的问题。
还有,就是尽快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当前我国财政分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资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计划等四大预算。不同预算之间资金不能随便转移。但不同的预算支出进度不同,使得有的预算支出已经完成但另外的预算却有大量沉淀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买酱油剩下的钱不能买醋”。这次改革打破了政府性基金预算专款专用的限制,明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大盘子统筹使用。这是不小的进步,值得肯定。但下一步,还须打通不同预算,把所有的政府收支都纳入预算的总盘子统筹安排使用,并接受全社会的审查和监督。通过“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的方式,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