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人民网、东南网2020.1.13:让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
让生态美成为新福建的永续优势
本报记者 张辉 潘园园
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治理
去年,省人大代表詹华晖从福州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处调整到生态处。工作重心的变化,让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新的理解。
“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持续开展了3年,全省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詹华晖说,要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必须转变观念、构建长效机制,“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治理,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
“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工业污染,具有不确定性的农业面源污染同样不可忽视。”詹华晖说。
源头治理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福建正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省政协委员、福建工程学院海峡工学院院长毕贤顺建议 ,出台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法规及严格的执法监督制度等硬性对策,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流程及监管措施进行细化;针对垃圾投放时间限制,省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陈礼忠认为,可延长垃圾投放时间,杜绝因居民投放不便引发的脏乱差现象。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吴棉国则主张,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相应的垃圾屋标准化建设及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并进行考核评比。“以福州、厦门为样板,打造多个垃圾屋标准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示范区域,向全省推广。”他说。
生态环境治理要科学精准
赴会场报到前,省人大代表、福安市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刘赟,刚刚参加完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调度协商会——依托“生态云”平台,九市一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向省里汇报整治进度,并与在一线巡查的环境执法人员实时连线,第一时间对整改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会商。
“生态环境管控,必须借力现代科技。”刘赟说,省级“生态云”平台,已汇集了全省生态大数据117项、80多亿条。“得益于此,生态监测预警、溯源追踪、决策研判、整改监督、构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等工作,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全国首创的福建“生态云”平台已成为“数字生态”的典范之作。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石成春说,“生态云”平台打破区域壁垒,打通数据孤岛,汇聚省内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借助大数据算法,实现精准预报,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应对。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践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样板。省人大代表、长汀县水保预防监督站高级农艺师曾金华,则强调“科学种树”的重要性。“林分树种单一,水源涵养能力低,生物多样性缺乏,森林健康状况差,生态功能低下。”曾金华说,有必要通过补植乡土阔叶树来优化林分结构,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涵养水源、抵御火灾和有害生物的能力,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林地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怎么办?”省人大代表、尤溪县林权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秀荣说,尤溪县创新推广村集体以林地所有权入股、村民以资金入股的股份合作造林模式,累计完成股份合作造林1.2万亩。
机制创新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为推动森林产业健康发展,赵秀荣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专业人才队伍、融合关联产业发展等建议。
“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收储和规模化整治,转换成连片优质高效的资源包,并委托运营商进行经营,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省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柯连妹建议推广“生态银行”经验,充分利用国有林场庞大的国有林资源资产、森林经营优势、森林管护优势,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中央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2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
“‘十三五’规划迎来收官之年,‘十四五’开局在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也迎来了新的阶段。”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石成春说,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应当不断总结并优化试点成果,形成稳定长效的制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让八闽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福建日报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1/13/content_1236881.htm
中国新闻网 http://www.fj.chinanews.com/news/fj_sp/2020/2020-01-13/458280.html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ysc/stwm/gd/202001/13/t20200113_34112001.shtml
人民网 http://fj.people.com.cn/BIG5/n2/2020/0113/c181466-33712632.html
东南网[2020-01-13 09:20]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F2OS496405508W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