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气象信息传播不再“任性”

01.09.2017  01:05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玫珏 贾静淅

  “又收到暴雨预警!”汛期强降雨频繁来扰,通过手机和网站获取预报预警信号已成为老百姓的习惯。但许多市民发现,个别气象信息有些不守规矩——有时不准确,偶尔还“迟到”。尤其在今年“6·22”华北暴雨过程中,一些暴雨谣言迅速占领传播渠道,让大家有些不知所措。

  公众的困扰,折射出当前气象信息传播管理的难题。目前,全国超过90%的媒体传播气象信息,百余家社会企业从事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在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下,如何确保百姓放心享用气象信息、发挥服务市场的正效益,尤为关键。

  如何让气象信息传播不再“任性”?几经探索,气象部门在规范服务市场的过程中,将监管与培育有效结合,既加强市场管理,又积极引导、扶持产业发展,规范有序的气象信息传播秩序正逐步建立。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气象局作为开展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的试点,也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信息“免费不免责” 法规标准不容忽视

  “看天气预报,我一般会综合两三个软件对比着看,怕单个软件出现偏差,靠不住。”面对如何获取气象信息的问题,北京市大兴区居民李磊磊这样回答。

  确实,多元化气象服务主体的出现,让公众获取气象信息时多了一些可选项,但信息来源不详、传播不够及时、不准确等现象也不时出现。为此,气象部门重点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堵住”各类不规范的气象信息传播行为。

  事实上,早在2015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方面建立体系,规范气象服务主体行为,提升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时至今日,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完成由9项办法、15项标准构成的气象服务市场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发布11项行业标准;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工作进展顺利,全国共有超过300家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完成备案。

  在监管组合拳的“亮剑”行动中,北京市气象局率先出击。

  2016年10月,北京市气象局成立气象服务市场管理处,推进“有管理机构、有配套制度、有管理台账、有对接机制、有联合监管”的“五有”气象服务市场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气象服务企业备案管理、信息传播、执法监管的“三规范”,越来越多的权威气象信息获得了“正版标识”。

  在今年“6·22” 华北暴雨过程中,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市网信办采取递进式行动,权威发布、科学解读、曝光违法传播主体……在彻底“堵住”谣言的同时,也培养市民从正规渠道获取气象信息的意识。

  从监管服务主体出发对气象信息服务单位进行备案管理,可全盘掌握服务主体的基本信息、服务范围与方式等,让气象部门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开展这项工作的省份,落实备案管理“有标准、有办法、有平台、有公示”的做法,为其他地方做出了示范。

  据介绍,该省由气象部门牵头制定备案管理的气象行业标准,并将备案事项纳入全省“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办理,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申办备案时“一次都不用跑”。

   开放共享减负担 定期“抽考”补短板

  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的“拳头”有力了,气象部门在市场引导和培育上想得更远,多措并举协助各企业提升传播质量,积极培育服务产业。

  过去,各气象服务企业获取数据的渠道众多,有官方的,亦有“民间”的。新浪天气负责人表示,虽然大多数服务企业对获取到的资料有其内部的优化处理方式,但许多数据来源缺乏权威性和及时性,此类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

  “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源和接口,我们传播北京的天气信息时,要使用北京市气象台的数据;传播深圳的天气信息,就得用深圳的数据。对于各个公司来说,要同时与各地气象部门对接,负担不轻。”一款天气APP的运营工作人员说。

  急企业之所急,气象部门着力打通数据“堵点”,从根源上提升气象信息传播质量。日前,中国气象局通过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平台、开放气象云平台接口,为企业实时提供全国2400余个站点的天气预报信息和国家、省、地、县四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气象预报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一方面鼓励社会用权威数据开展气象信息传播,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社会力量无形中参与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从规范气象信息源头出发,广东省气象局为企业打造了“气象信息共享包”,内含全省136个气象站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生效预警信号和台风位置、路径、强度等信息,并提供数据接口或者预警插件两种下载方式。北京市气象局也主动对接包括墨迹天气、腾讯天气等在内的企业,为其提供官方权威数据。

  在共享共建的基础上,气象部门开展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工作,向着“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目标又迈出一步。

  在前期开展的试评价工作中,广东、北京气象部门对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进行了一次“抽考”,结果多个客户端都“挂科”了,引起广泛关注。

  北京第一期气象传播质量评价以引导为主,通过采集8家网站和APP传播的公众气象预报,与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进行比较,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预报要素不准确、内容不全面,预警信息不规范,信息传播、来源时间不明确等。

  这样的“抽考”,将成为今后的常态。据悉,国家级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工作目前已实现业务化,评价对象涵盖国内外主要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气象信息是否一致、传播是否及时和完整成为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从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气象部门将每季度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报告。

  墨迹天气相关负责人认为,建立气象传播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气象部门转变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也保证了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有章可循、有序发展。

气象“中央厨房”不打烊
福州市气象局全媒体工作室正在编辑气象信息  气象
“砖心”保障 气象先行
从雁栖湖畔到鹭江之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