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节更有“文化味”

15.02.2019  00:00

  1999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火遍大江南北。临近年关,一段根据本山大叔小品台词改编的鬼畜视频火遍B站,曾经的年味记忆在互联网新形式新技术的推动下重新翻红,不仅带人们重温了经典,更成为新时代下独特的“新年味”。人们总感慨“年味儿”,年味到底是什么?时代巨变,人们迎接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嬗变。(1月23日人民网)

  曾经的年味记忆在互联网新形式新技术的推动下重新翻红,人们与其说是重温经典,还不如说是追忆年俗和年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迎接春节的方式不断嬗变,过年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春节的文化传承,除了记住举家团聚、放鞭炮等少数年俗以外,不少民间年俗正在悄悄消失。应该说,一些年俗逐渐消失,有其特定原因。与传统农耕文明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一城一村式的传统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农耕一种生产方式。一些老人特别是民间艺人坚持守护舞龙灯、剪纸、划彩船等那些记忆深处渐行渐远的年俗,无疑值得肯定。但是,这些老年朋友百年之后,谁还记得一些老年俗呢?因此,我们除了重温经典以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经典传统年俗,记录那些逐渐淡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年俗,无疑很重要。

  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宠。为此,许多人感叹洋节抢了传统节日的风头,春节年味淡了,一些老年俗不见了。国家对节假日休假政策做出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正是对公众传统节日文化诉求的回应,受到了舆论的好评。

  尽管有人感叹年味淡了、年俗没了,但是,“百节年为首”、“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民众举家团圆、喜庆这种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这一点远非公历新年(元旦)与西方的圣诞节能够比拟。虽说一些老年俗渐行渐远,新年俗不断涌现,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还在。老年俗与新年味相得益彰。而且春节一直是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与亲情伦理的重要载体。这一点从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中可以得到佐证。

  换个角度说,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一种集体行为,即便像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为传统年正名,春节申遗,抢救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习俗,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也不能决定其兴衰变更。现代社会,通讯越来越发达,文化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互联网让世界越变越小,春节原有的团聚基因、饮食基因、喜庆基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文化习俗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社会规律,这种渐进式变化难以阻挡。

  因此,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除了记录、抢救一些传统习俗以外,关键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核,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加温馨,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传统文化氛围,并积极融入到现代文化体制改革中,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过好自己的春节,创造传统文化习俗品牌,让人们对传统习俗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真正诠释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年俗等传统习俗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和生命力。

  (福清文明办报送 作者:福清市一都镇政府 郭宇峰)

文化味浓郁显现中国年好气质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重要节日。文明
让元宵节活动更加“狂欢”
  元宵节是中国重要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